[实用新型]一种聚合氯乙烯尾气除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08361.7 | 申请日: | 201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030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罗小容;文荣斌;张天兰;陈太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华融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B01D53/14;B01D53/047;C07C17/38;C07C21/06;C07C17/389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6 | 代理人: | 崔卜东 |
地址: | 61193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合 氯乙烯 尾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聚合氯乙烯尾气除氨装置,包括除氨塔,循环液贮罐和换热器,所述除氨塔的底部出液孔通过管道A与循环液贮罐连接,所述循环液贮罐的液体出口通过管道B与换热器下端的循环液入口连接,所述换热器顶部的循环液出口通过管道C与除氨塔上端连接;所述循环液贮罐上端的气体出口通过管道E汇集于管道D并连接与外接的氯乙烯气柜连接;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除氨效果好,通过改进,克服了氨气对外界的污染,同时经过本实用新型处理后的聚合回收尾气在循环使用时,因产品气中不含有NH3,转化器上部基本没有白色粉末氯化铵产生,确保氯乙烯合成装置的正常、稳定运行,降低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领域的除氨设备,具体讲是一种聚合氯乙烯尾气除氨装置。
背景技术
电石法PVC生产过程中,氯乙烯聚合反应体系PH值高低对分散剂的稳定性、聚合速率和PVC树脂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为稳定聚合体系的PH值,保证PVC树脂颗粒形态、疏松程度等性能,需要加入缓冲剂氨水和碳酸氢铵进行调节。聚合过程中碳酸氢铵和氨水受热分解产生的氨气与未反应完的氯乙烯混在一起(即聚合回收尾气),通过泡沫捕集器进入氯乙烯气柜。气柜中的氯乙烯经压缩、冷凝和精馏后的尾气通过变压吸附装置进行吸附,未被吸附的NH3经净化气排空,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而被吸附的NH3经解析后进入成品气,经加压输送到转化器,与HCl反应生成白色粉末氯化铵。导致转化系统阻力上升,生产负荷下降,设备不能正常运行。为了满足生产负荷,只能频繁抽取转化器上部的白色粉末,但几天后白色粉末又重新产生,需要频繁切换转化器,既增加了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同时会抽走部分触媒,增加触媒消耗和生产成本。
传统的工艺如下:
结合图3所示,聚合回收尾气(氨气与未反应的氯乙烯)经回收气总管进入氯乙烯气柜。氯乙烯气柜中的氯乙烯经压缩、冷凝和精馏后的尾气通过变压吸附装置进行吸附,未被吸附的NH3经净化气排空,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被吸附的NH3经成品气进入转化器,与HCl反应生成白色粉末氯化铵,导致转化系统阻力上升,生产负荷下降,设备不能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除氨效果好的除氨装置和方法,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克服了传统技术中氨气对外界的污染,同时经过本实用新型处理后的聚合回收尾气在循环使用时,因产品气中不含有NH3,转化器上部基本没有白色粉末氯化铵产生,确保氯乙烯合成装置的正常、稳定运行,降低劳动强度、安全风险和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容易生产和制造。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聚合氯乙烯尾气除氨装置,包括除氨塔,循环液贮罐和换热器,所述除氨塔的底部出液孔通过管道A与循环液贮罐连接,所述循环液贮罐的液体出口通过管道B与换热器下端的循环液入口连接,所述换热器顶部的循环液出口通过管道C与除氨塔上端连接;
所述除氨塔上端的气体出口通过管道D与外接的氯乙烯气柜连接;
所述循环液贮罐上端的气体出口通过管道E汇集于管道D并连接与外接的氯乙烯气柜连接;
同时所述管道C通过导出阀门引出有管道F与外接聚合装置连接,并在位于管道F前端设置有安装于管道C的温度计。
优选的,在所述管道D与管道E汇集处的后端开设有取样口。
优选的,所述循环液贮罐连接有补水管,并在该补水管上安装有补水阀门。
优选的,所述循环液贮罐安装有监测罐内液体高度的液位计,并且该液位计与补水阀门相互作用。
优选的,所述管道B安装有为循环液加压的循环液泵,同时在该循环液泵后端安装有监测管道B内部压力的压力表。
所述聚合氯乙烯尾气除氨装置使用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华融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华融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083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