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化下肢拉伸仪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14831.0 | 申请日: | 201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957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吴金鹏;崔峰;孙文彬;岳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H1/02 | 分类号: | A61H1/02;A61B5/107;A63B23/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琪琛 |
地址: | 30019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化 下肢 拉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化下肢拉伸仪,由固定装置,控制系统,安全系统,无线通信模块和状态显示模块五部分组成;固定装置包括防护外壳,防护外壳底部四个角分别设置有可移动万向脚轮,防护外壳上设置有脚踏板,脚踏板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右外侧护板、左右内侧护板,脚踏板后方设有防滑踏板,脚踏板前方设有安全扶手;控制系统包括微控制系统、脚踏板下方设置的前后旋转轴、左右旋转轴以及左右运动伺服电机和前后运动伺服电机。本实用新型对下肢多关节拉伸角度可实现精准控制、精准测量、精细调节,为拉伸训练的科学研究、科学训练提供设备支持,对于各竞技项目拉伸训练的科学化、大众健身拉伸训练的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肢拉伸仪器,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化下肢拉伸仪。
背景技术
拉伸训练是体育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指以扩大关节活动度等方式对某一肌肉、肌群或部位进行延长的训练。传统上拉伸训练被认为主要用于身体柔韧素质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肌肉弹性和预防运动损伤,甚至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近年来随着拉伸训练研究的不断深入,拉伸对于力量素质、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的训练价值以及多系统的健身康复效果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科学依据,并在多个球类、田径等竞技运动项目中得到初步应用,拉伸训练在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中的多方面应用价值逐渐得到重视,成为国内外训练学研究的新热点。
下肢拉伸训练是人体拉伸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下肢包括人体腹部以下的所有人体结构,尤其是由臀部、股部、膝部、小腿部和足部组成的力学结构,在各类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中发挥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因而下肢开展拉伸训练几乎受到了所有运动项目的重视。一是体操、跨栏、武术、跆拳道等对下肢柔韧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大都形成了专项的下肢拉伸训练方法;二是近年来随着健美操、瑜伽等大众健身体育的普遍开展,下肢拉伸训练也在大众健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康复治疗,在人类寿命得到延长,也使了老年人的骨骼更容易出现各种损伤。同时,交通事故以及天生畸形的存在,也使得下肢的康复训练更加重要。因此,可以认为下肢拉伸训练是几乎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性训练方法,在竞技体育、大众健身以及康复治疗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在专业队训练中,拉伸器材主要为把杆,这种器材应用历史久、使用范围广,是武术、体操等项目的必备器材。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把杆虽能实现一定范围的升降,但仅适用于集体训练,对个体拉伸训练缺乏针对性;把杆仅有升降功能,不能直接反映髋关节拉伸效果,在训练中具有盲目性;受把杆最大高度限制,远远不能适应髋关节大角度训练,造成把杆训练的低效或弃用;把杆仅能完成一侧腿的远端固定拉伸,对两侧下肢的拉伸角度缺乏精确控制和测量。此外,也有一些项目包括大众健身项目中,采用了肋木进行下肢远端固定拉伸训练,尽管对拉伸高度可以实现更多调节,但拉伸关节的精确控制、精确计量等方面仍难以实现。
近年来,随着大众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下肢拉伸训练在群众体育中得到更广泛重视和开展。一些简易拉伸训练装置应运而生,如劈叉器、劈腿训练器、拉筋板等,这些装置一般采用简单的机械结构,通过肢体远端固定实现下肢拉伸训练,但都缺乏对拉伸过程中的角度测量、风险监护,更谈不上智能化训练。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化下肢拉伸仪,解决现有技术中下肢拉伸器机械结构简单,拉伸训练过程中的角度测量、风险监护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智能化下肢拉伸仪,由固定装置,控制系统,安全系统,无线通信模块和状态显示模块五部分组成;固定装置包括防护外壳,防护外壳底部四个角分别设置有可移动万向脚轮,防护外壳上设置有脚踏板,脚踏板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右外侧护板、左右内侧护板,脚踏板后方设有防滑踏板,脚踏板前方设有安全扶手;控制系统包括微控制系统、脚踏板下方设置的前后旋转轴、左右旋转轴以及左右运动伺服电机和前后运动伺服电机,微控制系统通过设置的控制信息分别控制左右运动伺服电机和前后运动伺服电机通过左右旋转轴和前后旋转轴带动脚踏板左右前后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148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扇贝磕笼装置
- 下一篇:一种儿童视力保健矫正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