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波-紫外联合有机废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30288.3 | 申请日: | 201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612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楠楠;刘妍颜;赵嫱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1/30 | 分类号: | C02F1/30;C02F1/32;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26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波 紫外 联合 有机 废水处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波‑紫外联合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微波辐射器、废水处理器、紫外辐射与搅拌器、微波无极紫外灯,微波辐射器由微波辐射腔和波导管组成,废水处理器由废水出口、挡水板、废水处理池、废水入口组成,紫外辐射与搅拌器由转动轴、圆盘、微波无极紫外灯灯套、缓冲垫组成,微波无极紫外灯置于微波无极紫外灯灯套中,紫外辐射与搅拌器置于废水处理池中,废水处理器通过所述废水出口和废水入口固定于微波辐射腔中。该系统利用紫外辐射与搅拌器,使废水均匀接收到微波与紫外辐射,能量利用率高,废水处理效果好,还具备废水消毒功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微波-紫外联合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微波本身具备一定的有机废水处理能力,同时还可与其他有机废水处理方法联合使用。研究表明,微波对废水的处理主要体现在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个方面。热效应是指微波能能以热能的形式转化到废水中,使废水温度升高,加快污染物降解速率;非热效应是指微波辐射会削弱有机物分子价键,降低污染物降解活化能。
对于微波的热效应,现在存在的争议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能耗较高,污染物降解速率的加快无法弥补能耗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是外排废水会因为温度较高而造成受纳水体的热污染。为解决上述问题,学者们做了许多探索,其中一个较为成熟的方法是采用微波无极紫外灯,该灯可在微波辐射下被点亮并产生紫外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使微波与微波无极紫外灯接触,将部分微波能转化成紫外光能,从而减少微波能被废水吸收的比例。这在降低废水温度的同时,又保证会有一部分微波能被废水吸收,不会过多影响微波的非热效应。由于紫外光较微波频率高,使紫外光的能量更强,可以打开有机物分子价键,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因此,紫外辐射与微波非热效应相配合,会大大提高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
在引入微波辐射和紫外光辐射时,均要考虑废水性质对二者在废水中传播的影响。对微波而言,由于废水对微波的吸收,会使微波在废水中产生一定的穿透深度,穿透深度之外的废水无法接收到微波辐射;对紫外光而言,有些废水透光率很差,会严重削弱紫外光在废水中的传播。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废水能够同时均匀接收到微波辐射与紫外光辐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的微波-紫外联合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实现微波能向紫外光能的有效转化以及废水对微波和紫外光的均匀接收,从而实现避免受纳水体产生热污染、降低能耗和提高有机废水处理效率的三重目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微波-紫外联合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微波辐射器1,废水处理器2,紫外辐射与搅拌器3,微波无极紫外灯4,所述微波辐射器1由微波辐射腔1-1和两个波导管1-2组成,所述废水处理器2由废水出口2-1,挡水板2-2,废水处理池2-3,废水入口2-4组成,所述紫外辐射与搅拌器3由转动轴3-1,圆盘3-2,微波无极紫外灯灯套3-3,缓冲垫3-4组成,所述微波无极紫外灯4置于所述微波无极紫外灯灯套3-3中,所述紫外辐射与搅拌器3置于所述废水处理池2-3中,所述废水处理器2通过所述废水出口2-1和所述废水入口2-4固定于所述微波辐射腔1-1中。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波-紫外联合有机废水处理系统,通过使微波辐射与微波无极紫外灯接触,可有效地将微波能转化成紫外光能,在不过多影响微波非热效应的同时,减少废水对微波的吸收;通过紫外辐射与搅拌器3的旋转,会使微波无极紫外灯灯套对废水产生扰动作用,促进废水在废水处理池2-3中旋转流动。该系统可显著降低废水出口温度,避免对受纳水体产生热污染;可以使废水同时均匀接收到微波辐射和紫外光辐射,废水处理效果良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紫外光的辐射,该系统还会对有机废水产生附带的灭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波-紫外联合有机废水处理系统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302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园林采摘修剪一体工具
- 下一篇:一种机翼C型梁柔性检测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