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胰液导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49723.7 | 申请日: | 2019-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948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建锋 |
主分类号: | A61M25/098 | 分类号: | A61M25/098;A61M25/00;A61M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李久林 |
地址: | 310006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胰液 导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胰液导流装置,包括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伸入于胰管内的一端为头部,另一端为尾部,所述导流管侧壁上设置多个导流孔;其中:所述导流管的头部侧壁上设置有显影标记;所述导流管的尾部设置有防位移部件;所述防位移部件为管状结构,套装于所述导流管尾部的侧壁上,所述防位移部件的一端成逐渐向内收紧的缓坡状,另一端具有多个向外翻折的倒钩状结构;所述防位移部件的内壁上设置有一环形凹槽,所述导流管的尾部侧壁上固定有一用可吸收材料制作的卡环,所述环形凹槽卡装于所述卡环上,从而使所述防位移部件固定于所述导流管上。该装置植入过程定位精确,可在可控时间段内自动排出,且引流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胰液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消化系统中,胆总管的尾部与胰管汇合形成以膨大的Vater壶腹(也称“壶腹”),该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内,胆汁和胰液均通过该壶腹进入十二指肠。因此,胆囊与胰腺互相连通,当一方有病时,另一方极易被感染。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目前临床微创诊治胆胰疾病首选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将内镜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降部,经十二指肠乳头、Vater壶腹后导入专用器械进入胆管或者胰管内,在X线透视下注射造影剂造影、导入子内镜/超声探头观察、进行脱落细胞/组织收集等操作,完成对胆、胰疾病的诊断,并在诊断基础之上实施相应介入治疗。这种手术具有微创、恢复快等优点,但仍具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率,其中,以术后胰腺炎最为常见,这种情况下,胰腺炎的诱因多为胰液流出道受阻,排泄不畅。为预防胰腺炎的发生,常规的操作是,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后,在胰管内植入胰液导流装置,将胰液引流至十二指肠内,这种装置可以有效的预防胰腺炎的发生。
中国专利CN203852712U-单凤尾胆道支架这一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柔软中空导流管,该导流管的下部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向斜上方突出的侧翼,该侧翼的应用可以防止胆道支架向胆管内移动,但由于该结构并不能防止胆道支架向胆道外移动,因此,受消化器官蠕动的影响,该胆道支架在胆道内脱落极易脱落,故其停留在胆道内的时间不可控。
中国专利CNCN205083717U-一种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自行脱落胆道支架这一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猪尾巴结构的导流管,该导流管上的引流段上由纵行剖开线等分成三等份,纵行剖开线的导流管管壁上设置横向缝合关闭的可吸收线,可吸收线缝合处的导流管呈纺锤型结构,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胆道支架进行固定,且其停留在胆道的时间也相对可控,可实现对胆汁导流;但该结构应用于对胰管的导流过程中,由于胰管较胆管更细,其相应的导流管也较细,因此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在较细的导流管的管壁上纺锤型结构的支撑强度较低,防移动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纺锤型结构生产难度增加,成本提高。此外,该结构的胆道支架具有较长的尾部,植入困难,且植入过程难以精确定位。
综上,现有的导流管在其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缺点:
1)导流管排出时间难以把控;
2)放位移效果不佳,且成本较高;
3)尾端较长,植入困难,且植入过程难以精确定位。
此外,现有的引流管多为无导流孔或为单侧孔结构,难以维持各个分支胰管的畅通,胰液引流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胰液导流装置,该装置植入过程定位精确,可在可控时间段内自动排出,且引流效果好。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胰液导流装置,包括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伸入于胰管内的一端为头部,另一端为尾部,所述导流管侧壁上设置多个导流孔;其中:
所述导流管的头部侧壁上设置有显影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建锋,未经杨建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497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