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火电厂管道焊缝无损检测方法的探伤孔封堵件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77726.1 | 申请日: | 201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761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解贵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3/04 | 分类号: | G01N23/04;F16J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郭防 |
地址: | 100160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电厂 管道 焊缝 无损 检测 方法 探伤 封堵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火电厂管道焊缝无损检测的探伤孔封堵件,应用于周向曝光法管道焊缝探伤。在焊缝附近开设探伤孔,探伤孔用于射线源进出管道,探伤完成后,利用探伤孔封堵件对探伤孔进行封堵,并将探伤孔封堵件和管道外壁焊接,实现密封。本实用新型根据管道材料设计温度和蠕变温度之间的关系,对探伤孔和探伤孔封堵件的结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当设计温度在蠕变温度以下时,探伤孔为螺纹孔,探伤孔封堵件为探伤丝堵,当设计温度在蠕变温度范围内时,探伤孔为光滑孔,探伤孔封堵件包括探伤丝堵和螺纹接管座。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探伤孔进行密封,确保管道的正常使用性能,同时,两种情况下的温度结构设计使探伤孔封堵件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电厂管道焊缝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火电厂管道焊缝无损检测方法的探伤孔封堵件。
背景技术
火电厂四大管道(主蒸汽管道、热再热蒸汽管道、冷再热蒸汽管道、高压给水管道)在现场焊接完成后,需要对焊缝进行无损检测,测试焊缝的焊接质量。周向曝光法是一种将射线源置于管道内部的无损检测方法,射线只需要穿过单层管壁,所需透照时间短,射线能级低,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但周向曝光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难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破坏管道使用性能的情况下,将射线源置于管道内部。
经过专利检索,中国专利CN103645198A,申请日为2013年12月17日,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管道焊缝无损探伤系统的使用方法,该申请涉及无损探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道焊缝无损探伤系统,将运载系统放置于待探伤检测的管道内,在运载平台上安装支架系统,通过运载系统将整个管道焊缝无损探伤系统运载至管道内待检测的区域,使X射线探伤机正对焊缝进行弧形无损探伤。该申请解决了射线源跳电的问题,但在处理复杂管道,如转向或变径较多的火电厂四大管道时,运载系统会因管道的结构变化而难以顺利前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不能到达探伤位置,无法实现管道焊缝的无损检测。
在管道焊缝附近直接开设探伤孔能够实现射线源进出管道,并且准确定位到焊缝处,但在管道上开设探伤孔会破坏管道的正常使用性能,同时火电厂管道的工作环境恶劣,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传统的焊接封堵和捆扎堵漏方法都无法保证管道长期稳定工作,因此亟需开发专用的探伤孔封堵件,对管道上开设的探伤孔进行密封,保证管道的正常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电厂管道焊缝无损检测方法的探伤孔封堵件,能够用于封堵管道上开设的探伤孔,保证管道能够正常工作,不会因探伤孔影响使用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采用周向曝光法对管道焊缝进行探伤,在管道上开设探伤孔,探伤孔的作用是便于射线源进出管道,在探伤完成后,将射线源由探伤孔中取出,探伤孔封堵件设于探伤孔上,且探伤孔封堵件和管道的外壁焊接固定。探伤孔和焊缝坡口的距离为100mm~ 250mm,具体位置根据焊缝处的实际情况选择,结构简单影响小的管道,探伤孔可以尽量靠近焊缝,选择100mm,而结构复杂的管道,在100mm~250mm范围内选择不影响其他结构的位置,探伤孔不宜距离焊缝过近,可能会破坏焊接结构,同样的,探伤孔也不宜距离焊缝过远,以免影响射线源的定位。
火电厂管道的工作环境时常伴随高温高压,特别是超临界机组及超超临界机组,主蒸汽和再热蒸汽的温度高达570℃以上,主蒸汽和高压给水的压力高达 25MPa以上,因此在设置探伤孔时应综合考虑管道材料、管道壁厚以及设计温度等的影响。
探伤孔的开设方式和探伤孔封堵件根据管道设计温度与蠕变温度的关系作出调整,所述设计温度是指管道在运行工况下,管道内介质的最高温度。蠕变温度是材料发生蠕变时温度的范围值,由材料本身的性能决定,不同材料有不同的蠕变温度范围,当材料的温度在蠕变温度范围内时,材料的应变将不再完全属于弹性应变,将会发生部分不可恢复的塑性应变,存在破坏管道结构的可能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777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定量添加润滑油的减速机
- 下一篇: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