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铜芯电力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94285.6 | 申请日: | 2019-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856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窦国祥;蒋祖良;何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红云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42 | 分类号: | H01B7/42;H01B9/00;H01B9/02 |
代理公司: | 32237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425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热机构 导热圈 外部设置 金属散热管 电力电缆 一端设置 防水套 内绝缘 屏蔽圈 外绝缘 护套 本实用新型 散热性能 铜芯导体 铜芯电缆 载流能力 上端 凹凸块 隔热腔 固定板 支撑条 铜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铜芯电力电缆,涉及电力电缆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的铜芯电缆散热性能差,载流能力低的问题。所述铜芯导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内绝缘圈,所述内绝缘圈的外表面设置有屏蔽圈,所述屏蔽圈的外表面设置有导热圈,所述导热圈的外部设置有金属散热管,所述金属散热管的外部设置有第一导热机构,所述导热圈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导热机构,所述第二导热机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支撑条,所述导热圈和第一导热机构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隔热腔道,所述第一导热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外绝缘圈,所述外绝缘圈与导热圈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一导热机构的一端设置有防水套,所述防水套的外部设置有护套,所述护套的上端设置有凹凸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新型铜芯电力电缆。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是适用于传输和分配电能的电缆,电力电缆常用于城市地下电网、发电站引出电路、工矿企业内部供电及过江海水下输电线,电力电缆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其所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用电量也随之增加,要求电缆的载流能力越来越大,随之负荷的增加,发热量会增大,如果电力电缆的载流能力超过其极限承载能力,就会由于散热不及时引起火灾,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目前市面上的电力电缆在传输高压电时散热性能不好,或是通过降低其负载电荷来降低散热量,或是通过降低缆芯的厚度来提高电缆的散热效果,但会增加电缆被损坏的可能性,导致电力电缆散热性能差,载流量低的问题,因此市场急需研制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来解决这些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铜芯电力电缆,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电力电缆散热性能差和载流能力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铜芯电力电缆,包括铜芯导体,所述铜芯导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内绝缘圈,所述内绝缘圈的外表面设置有屏蔽圈,所述屏蔽圈的外表面设置有导热圈,所述导热圈的外部设置有金属散热管,所述金属散热管的外部设置有第一导热机构,所述第一导热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板,所述第一导热机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条,所述导热圈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导热机构,所述第二导热机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支撑条,所述导热圈和第一导热机构与固定板之间均设置有隔热腔道,所述第一导热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外绝缘圈,所述外绝缘圈与导热圈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一导热机构的一端设置有防水套,所述防水套的外部设置有护套,所述护套的上端设置有凹凸块。
优选的,所述铜芯导体的横截面为扇形结构,铜芯导体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铜芯导体呈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金属散热管导热性优异,所述金属散热管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液。
优选的,所述防水套的外表面设置有半球形凸膜,且半球形凸膜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凹凸块的外表面设置有散热孔,且散热孔设置有若干个。
优选的,所述第二导热机构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导热圈的内部,所述第二导热机构与屏蔽圈贴合,所述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分布在防水套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隔热腔道与间隙之间设置有隔热填充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新型铜芯电力电缆设置有导热圈、导热金属散热管、第一导热机构和第二导热机构,铜芯导体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导热圈传递到金属散热管,金属散热管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液,通过冷却液带走一部分的热量,剩余的热量通过第一导热机构和第二导热机构传递到防水圈,防水圈的热量通过其表面和半球形凸膜充分传递到护套,护套的热量通过凹凸块和其上的散热孔排除到外界,同时通过设置隔热腔道和间隙,隔热腔道和间隙的内部设置有隔热填充物,隔绝外部热量,使该新型铜芯电力电缆具有优异的散热性能。
2.该新型铜芯电力电缆设置有三个铜芯导体,铜芯导体的横截面为扇形,提高了该铜芯导体的载流能力的同时增大了传热面积。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红云电缆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红云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942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