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控制地铁盾构隧道变形的结构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96148.6 | 申请日: | 2019-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396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焦景毅;金晓飞;刘洪刚;庄小杰;崔婧瑞;吕善勇;刘鹏;彭川;庞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D11/10;E02D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高芳;李丹 |
地址: | 100161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地铁 盾构 隧道 变形 结构 体系 | ||
一种控制地铁盾构隧道变形的结构体系,包括基坑支护、基底结构、墙体和结构顶板;基坑支护设置在地铁盾构隧道一侧,包括双排桩、斜撑和斜撑基础;双排桩沿着地铁盾构隧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双排桩与地铁盾构隧道之间的留有间距;双排桩的顶面标高不低于基底结构的底面标高;斜撑基础与双排桩平行间隔设置,斜撑基础的顶面低于双排桩的顶面;斜撑有一组,平行间隔设置在斜撑基础与双排桩之间;基底结构设置在地铁盾构隧道的上方;墙体有一组,间隔设置在基底结构的顶部;所述结构顶板覆盖在一组墙体的顶部。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的基坑施工方法开挖区域就会产生较大的上浮变形和危害待施工建筑安全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控制地铁盾构隧道变形的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发展以及市政设施的发展建设,在运营地铁上方区域新建地下广场或者转运中心等新建结构的工程越来越多,传统的施工方法是通过增加搅拌桩等对施工区域的盾构隧道周边土体进行加固,然后再对基坑进行围护,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土体的侧移对盾构区侧壁产生的影响,但此维护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例如,盾构区周边的桩维护结构只对施工区域的盾构区进行了维护,而整个盾构区隧道是一个整体,某一区域的土方开挖及某一区域的结构施工会对整个盾构区产生一个整体的影响,若在施工过程中只对施工区域进行维护,其他非施工区域将会处于失控状态,尤其是在非施工区域与施工区域交接处极易因为变形程度不同造成此处盾构区的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地铁盾构隧道变形的结构体系,要解决传统的基坑施工方法开挖区域就会产生较大的上浮变形和危害待施工建筑安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控制地铁盾构隧道变形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基坑支护、基底结构、墙体和结构顶板;所述基坑支护设置在地铁盾构隧道一侧,包括有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双排桩、斜撑和斜撑基础;所述双排桩沿着地铁盾构隧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并且双排桩与地铁盾构隧道之间的留有间距;其中,双排桩的顶面标高不低于基底结构的底面标高;所述斜撑基础与双排桩平行间隔设置,且斜撑基础的顶面低于双排桩的顶面;所述斜撑有一组,平行间隔设置在斜撑基础与双排桩之间;其中,每根斜撑的上端连接在双排桩上,斜撑的下端支撑在斜撑基础上;所述基底结构设置在地铁盾构隧道的上方;所述墙体有一组,间隔设置在基底结构的顶部;所述结构顶板覆盖在一组墙体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双排桩与地铁盾构隧道之间的间距为5m~50m。
优选的,所述斜撑基础的顶面比双排桩的顶面低6m~15m,斜撑基础与双排桩之间的间距为8m~25m。
优选的,所述基底结构与地铁盾构隧道之间的垂直间距为大于等于4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运营地铁线路上方新建地下广场时通过斜撑控制地铁盾构隧道的侧移变形,利用斜撑对地铁盾构隧道保护区增加指向盾构区的水平力,防止土方开挖新建结构时因为扰动产生的土方侧移造成的基坑侧向变形,从而防止了盾构区的侧向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961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道高空对口焊接专用平台
- 下一篇:待吊运钢卷测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