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07153.2 | 申请日: | 2019-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125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汪隋;宋正超;张伟伟;范俊;张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安宁;金飞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端 组件 车辆 | ||
本申请提供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其中,该车身后端组件用于两厢型车辆,并且包括:两个车身后纵梁、后排框架、尾门框架、顶盖后横梁和两个三通接头板;其中,后排框架的第一端和尾门框架的第一端分别接合到两个车身后纵梁的前接合部和后接合部上,后排框架的第二端和尾门框架的第二端分别通过三通接头板来接合到顶盖后横梁的两端上,以形成三角笼式结构。本申请的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使用方便等优点,能够改善两厢车的整车架构的结构刚度和安全性,并提高操作稳定性和NVH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结构领域。更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两厢车的车身后端组件,其旨在提供重量轻且结构刚度足够的车身设计。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车身后端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身架构设计直接关系到整车的结构刚度,进而影响整车安全性,操纵稳定性和NVH性能。现有的两厢车型的车身后端架构设计通常包括方形笼式结构,以形成闭环传力路径,甚至不包括完整的闭环传力路径。
然而,方形结构在稳定性方面的性能不佳。因此,一些技术方案通过增加架构的截面和厚度来提高整车的结构刚度,从而满足安全,操稳和NVH性能,但是增加架构截面和厚度会影响整车空间布置和整车重量,进而会影响到汽车的价格和油耗。
因此,本领域中存在对于改善的车身后端组件的解决方案的持续需求,所期望的是该解决方案能够在确保两厢车的车身结构刚度的同同时提高车辆的整体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两厢车的车身后端组件,其旨在确保车身架构的结构刚度的同时提高整车性能。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车身后端组件的车辆。
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车身后端组件,其用于两厢型车辆,包括:两个车身后纵梁、后排框架、尾门框架、顶盖后横梁和两个三通接头板;
其中,后排框架的第一端和尾门框架的第一端分别接合到两个车身后纵梁的前接合部和后接合部上,后排框架的第二端和尾门框架的第二端分别通过三通接头板来接合到顶盖后横梁的两端上,以形成三角笼式结构。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三角笼式结构构造为在车辆侧面呈三角形,在车辆后侧呈矩形。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顶盖后横梁与车身后纵梁之间的垂直高度差为在800mm至1200mm之间。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后排框架的第一端与尾门框架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在500mm至1200mm之间。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后排框架与车身后纵梁之间形成第一角,第一角为在40度到90度之间;并且尾门框架与车身后纵梁之间形成第二角,第二角为在40度到90度之间。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后排框架、车身后纵梁和尾门框架的截面厚度为在40mm至120mm之间。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车身后端组件的宽度为在900mm至1500mm之间。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后排框架、尾门框架、后纵梁、顶盖后横梁和三通接头板构造为由0.6mm至2.8mm的钢材料来制成。
在上述车身后端组件中,可选地,后排框架、尾门框架、后纵梁、顶盖后横梁和三通接头板通过焊接来接合。
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车身后端组件。
本申请的车身后端组件和车辆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使用方便等优点,能够改善两厢车的整车架构的结构刚度和安全性,并提高操作稳定性和NVH性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071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实验室用便捷多功能鼓风干燥仪
- 下一篇:一种吸水快干型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