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线路板覆膜的辅助海绵体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23716.7 | 申请日: | 2019-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83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付细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顺兴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3/00 | 分类号: | H05K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线路板 辅助 海绵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线路板覆膜的辅助海绵体,包括海绵本体与线路基板,所述线路基板上具有导通孔,所述导通孔内嵌入有海绵本体,所述海绵本体的外侧端高于线路基板的外侧面,所述海绵本体由上至下由第一圆柱部、连接圆柱部、第二圆柱部相衔接构成,所述第一圆柱部、连接圆柱部、第二圆柱部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二圆柱部的底部形成有若干个相对称的柱形凹陷部。涂膜刮胶时,海绵本体受力压缩形变,第一圆柱部向下压缩,各方向受力往连接圆柱部及第二圆柱部的柱形凹陷部转移,在涂覆层压时将导通孔盈满填平,防止胶体流入导通孔中,有效减少线路基板涂覆、层压时产生的缝隙不良效果,完成后,海绵本体能够回弹延伸出导通孔,便于取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线路板覆膜的辅助海绵体。
背景技术
在当前电子线路板制造行业中,线路板具有导通孔的区域在涂膜工艺中是个涂覆难点,常规做法是在导通孔内填充一个与导通孔大小一致、厚度相同的填充体来填平,单一厚度的填充块使用范围有局限性,且更换时较难取出,存在生产周期长的缺点,也有通过填充具有弹性的硅胶垫块的改良来实现填平,但在层压时容易使硅胶垫块往导通孔内壁的各层板之间的间隙挤压,硅胶垫块不易回弹,造成硅胶垫块难以取出或线路板缝隙异常的生产问题,反而需要花费更大的人力时间进行整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线路板覆膜的辅助海绵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次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线路板覆膜的辅助海绵体,包括海绵本体与线路基板,所述线路基板上具有导通孔,所述导通孔内嵌入有海绵本体,所述海绵本体的外侧端高于线路基板的外侧面,所述海绵本体由上至下由第一圆柱部、连接圆柱部、第二圆柱部相衔接构成,所述第一圆柱部、连接圆柱部、第二圆柱部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二圆柱部的底部形成有若干个相对称的柱形凹陷部,所述柱形凹陷部延伸至第二圆柱部的顶端。
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圆柱部的高度、底面积与第二圆柱部的高度、底面积相同,所述连接圆柱部的直径小于第一圆柱部的直径。
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海绵本体为为聚氨酯定型棉形成的成型体。
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海绵本体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的直径小于导通孔的直径。
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圆柱部的底部形成有三个相对称分布的柱形凹陷部。
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圆柱部的底部形成有四个相对称分布的柱形凹陷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线路基板在涂覆刮胶前,海绵本体的第二圆柱部先进入导通孔,预先在线路基板上所有的导通孔中放入海绵本体,涂膜刮胶时,海绵本体受力压缩形变,第一圆柱部向下压缩,各方向受力往连接圆柱部及第二圆柱部的柱形凹陷部转移,在涂覆、层压时将导通孔盈满填平,防止胶体流入导通孔中,有效减少线路基板涂覆、层压时产生的缝隙不良效果,且涂覆、层压完成后,海绵本体能够回弹延伸出导通孔,便于取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海绵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海绵本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海绵本体;2、线路基板;3、导通孔;4、第一圆柱部;5、连接圆柱部;6、第二圆柱部;7、柱形凹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顺兴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顺兴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237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车辆的空气处理单元及具有其的车辆
- 下一篇:一种抗静电海绵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