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室集水井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40868.8 | 申请日: | 2019-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387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陈友坤;梁英伟;陈子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宏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E03F5/06;E03F5/14;E03F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室 集水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室集水井结构,包括井体和盖设于井体顶部的井盖,所述井体包括第一井腔,所述井盖包括位于第一井腔顶部的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第一井腔连接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井腔靠近顶部的井盖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周侧与第一井腔的内侧壁相贴合;本实用新型可降低集水井底部的排水管因杂物堵塞而影响集水井排水性能的概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室集水井结构。
背景技术
为满足扩大建筑的使用空间和稳定建筑基础等方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型厂房修建了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结构。地下室以其扩大使用空间的作用倍受人们欢迎,但由于其修筑在地下,因此,建筑排水性能将直接影响着地下室的使用状况以及建筑的整体寿命。
现有的,专利公告号为CN20175147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双集水井地下室排水系统,包括设置于地下室附近的集水井Ⅰ和靠近市政排水管网设置的集水井Ⅱ,集水井Ⅰ的底部和集水井Ⅱ的底部通过连通管连通,集水井Ⅱ的水井壁上设置有溢水口,所述管道为倒U形PVC管,PVC管的一端设置于集水井Ⅰ的底部,另一端设置于集水井Ⅱ的底部形成连通器结构;该双集水井地下室排水系统,采用连通器的原理,自动排出集水井Ⅰ中多余的水,避免采用抽水设备,节约能源,更不会导致因抽水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排水失败等问题,提高了排水的安全性。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集水井中没有设置特定结构来防止杂物进入,如果杂物进入集水井,杂物容易堵塞住集水井底部的排水管,从而主要对排水管进行疏通,但是,由于排水管是埋设在地里面的,疏通排水管比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室集水井结构,达到降低集水井底部的排水管因杂物堵塞而影响集水井排水性能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地下室集水井结构,包括井体和盖设于井体顶部的井盖,所述井体包括第一井腔,所述井盖包括位于第一井腔顶部的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第一井腔连接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井腔靠近顶部的井盖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周侧与第一井腔的内侧壁相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盖体设置进水口,地下室截水沟中的雨水或污水可进入集水井的第一井腔内,同时,第一盖体对雨水或污水中夹带的体积较大的杂物进行一些截留,如塑料袋等;第一井腔靠近井盖设置过滤板,过滤板对进入井腔内的雨水或污水夹带的可穿过第一盖体的杂物进行二次截留,如树叶、枯枝等,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第一井体底部的杂物,从而达到降低集水井底部的排水管因杂物堵塞而影响集水井排水性能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井体还包括第二井腔,所述井盖包括位于第二井腔上方的第二盖体,所述第二井腔连接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一井腔和第二井腔相邻且所述第一井腔和第二井腔共同的侧壁设置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对应过滤板设置,所述过滤板的顶部设置有清除机构,所述清除机构包括驱动元件和与过滤板相抵接的刮除元件,所述驱动元件驱动刮除元件对过滤板上的杂物进行刮除,所述第二井腔设置有收集框,所述收集框位于连通口的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井体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井腔和第二井腔,第一井腔和第二井腔设置连通口,过滤板的顶部设置有驱动元件和刮除元件,启动驱动元件,与过滤板抵接设置的刮除元件沿过滤板往靠近第二井腔的方向运动,从而将过滤板上的杂物刮落至收集框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元件为电机,所述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一井腔远离第二井腔的一侧,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螺杆相连,所述螺杆螺纹配合连接滑动座,所述滑动座靠近过滤板的一侧与刮除元件相连,所述第一井腔的侧壁设置有与螺杆长度方向一致的导轨,所述滑动座靠近导轨的一侧设置有与导轨相适配的导向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宏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宏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408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体连续腐食性昆虫养殖装置
- 下一篇:易拆装外置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