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应敞顶集装箱和通用敞车的翻车机靠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43560.9 | 申请日: | 2019-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581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朱昌进;赵昊;杜君;戴浩林;屈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武汉重工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7/48 | 分类号: | B65G67/48;B65G69/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首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9 | 代理人: | 刘牧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应 集装箱 通用 敞车 翻车 机靠板 装置 | ||
1.一种适应敞顶集装箱和通用敞车的翻车机靠板装置,包括靠板一(3),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车机靠板装置还包括与靠板一(3)同侧设置的靠板二(4),该靠板二(4)的设置高度低于靠板一(3);
所述靠板一(3)的背面与一前滚轮(31)、一后滚轮(32)的中部相连接,一前滚轮(31)、一后滚轮(32)的侧围分别沿对应的一前滑道(51)、一后滑道(54)进行相对滚动,一前滑道(51)、一后滑道(54)分别设置在一前支座(5)、一后支座(50)的外端内;所述靠板二(4)的背面与二前滚轮(41)、二后滚轮(42)的中部相连接,二前滚轮(41)、二后滚轮(42)的侧围分别沿对应的二前滑道(61)、二后滑道(64)进行相对滚动,二前滑道(61)、二后滑道(64)分别设置在二前支座(6)、二后支座(60)的外端内,且一前支座(5)、一后支座(50)均高于二前支座(6)、二后支座(60)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敞顶集装箱和通用敞车的翻车机靠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前滚轮(31)、一后滚轮(32)的中部各穿经而过有一根一号转动轴(33),该一号转动轴(33)的两端分别与一号前支撑板(34)、一号后支撑板(35)的中部相连接,一号前支撑板(34)、一号后支撑板(35)的内端均与靠板一(3)的背面相连接;
所述一前支座(5)、一后支座(50)的外端均包括上下平行的一号上横轴(55)与一号下横轴(56),一号上横轴(55)、一号下横轴(56)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一号上滑道(551)、一号下滑道(561),上下平行的一号上滑道(551)、一号下滑道(561)构成一前滑道(51)或一后滑道(54),且一号上横轴(55)、一号下横轴(56)之间夹成有一号轴间腔(5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敞顶集装箱和通用敞车的翻车机靠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前支撑板(34)、一号后支撑板(35)的内端均与一号面板(36)的正面相连接,一号面板(36)的背面与靠板一(3)的背面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适应敞顶集装箱和通用敞车的翻车机靠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前滚轮(41)、二后滚轮(42)的中部各穿经而过有一根二号转动轴(43),该二号转动轴(43)的两端分别与二号前支撑板(44)、二号后支撑板(45)的中部相连接,二号前支撑板(44)、二号后支撑板(45)的内端均与靠板二(4)的背面相连接;
所述二前支座(6)、二后支座(60)的外端均包括上下平行的二号上横轴(65)与二号下横轴(66),二号上横轴(65)、二号下横轴(66)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二号上滑道(651)、二号下滑道(661),上下平行的二号上滑道(651)、二号下滑道(661)构成二前滑道(61)或二后滑道(64),且二号上横轴(65)、二号下横轴(66)之间夹成有二号轴间腔(6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应敞顶集装箱和通用敞车的翻车机靠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前支撑板(44)、二号后支撑板(45)的内端均与二号面板(46)的正面相连接,二号面板(46)的背面与靠板二(4)的背面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适应敞顶集装箱和通用敞车的翻车机靠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前支座(5)、一后支座(50)的内端均与靠车梁(2)相连接,所述二前支座(6)、二后支座(60)的内端均与支承座(7)相连接,所述支承座(7)与靠车梁(2)相连接或与托车梁(1)上的托车梁支架(11)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适应敞顶集装箱和通用敞车的翻车机靠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前支座(5)、一后支座(50)的上、下方分别设置有一上油缸(52)、一下油缸(53),一上油缸(52)、一下油缸(53)的驱动端与靠板一(3)的背面相连接;所述靠板二(4)的背面与二前油缸(62)、二后油缸(63)的驱动端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应敞顶集装箱和通用敞车的翻车机靠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上油缸(52)包括一上前油缸(521)与一上后油缸(522),所述一下油缸(53)包括一下前油缸(531)与一下后油缸(532),一上前油缸(521)、一上后油缸(522)的间距,以及一下前油缸(531)、一下后油缸(532)的间距,都小于一前支座(5)、一后支座(50)的间距;所述二前油缸(62)与二后油缸(63)的间距小于二前支座(6)、二后支座(60)的间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武汉重工装备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武汉重工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4356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