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铝制托盘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53429.0 | 申请日: | 201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023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邢胜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包物联网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19/38 | 分类号: | B65D19/38;B65D19/40;B65D19/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绥正律师事务所 11776 | 代理人: | 吕平 |
地址: | 300450 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技术开发***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制 托盘 | ||
一种铝制托盘,包括铝制的面板、桥板、墩脚和底板,面板通过焊接或铆接连接固定于桥板上,桥板通过焊接或铆接连接固定于墩脚顶端,底板通过焊接或铆接连接固定于墩脚底部;墩脚包括设置于面板中部位置的中央墩脚,中央墩脚内设有智能模块盒,中央墩脚底部设有永磁体片;智能模块盒内设有集成电路板和与之连接的锂电池,智能模块盒顶端设有霍尔传感器,霍尔传感器通过导线与集成电路板连接;智能模块盒外部顶端设有温湿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通过导线与集成电路板连接。能够有效感知铝制托盘的使用状态,同时定时获取托盘的位置信息及其他环境信息,以通过这些信息实现对托盘循环周转的有效管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仓储物流载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铝制托盘。
背景技术
托盘是现代物流系统最基本的单元化平台装置,它将零散的货物集合成规格统一、标准一致的货物单元,便于装卸搬运、仓储管理和运输配送的机械化作业,是现代化物流产业中关键的基础设备,对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托盘的制造成本高、需求量特别巨大,木质托盘的生产还消耗森林资源,所以很自然地希望托盘能够在物流全过程中使用,能够多次循环使用。由此出现了托盘循环共用系统。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实现了高效的物流和资源的有效循环,能够在某一区域或全国范围内保障托盘的循环共用。其核心包括分布于区域或全国的实体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托盘资产池及专业的运营团队。托盘循环共用系统中应用了包括物品编码技术、RFID电子标签、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在内的多项技术。
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中流转的托盘,必须经过编码,才能进行管理。进一步的,新出现的“智能托盘”加入了RFID电子标签,通过人工读码或者读写器自动读码的方式,管理托盘的收发、出入库等操作。如果将托盘承载的货物的编码信息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与托盘编码进行绑定,那么还可以通过托盘编码管理来跟踪货物的物流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物流过程可视化。还有的“智能托盘”加入了GPS卫星定位技术,这样能够获知托盘的位置和运输路径。
托盘的使用和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物流效率,也从多个方面降低的物流需求方的物流成本,是物流产业发展进步的一个趋势和方向。
在我国,全社会托盘保有量约为12亿片(2017年),其中近80%是木托盘。标准托盘占比约为25%,远低于欧盟的70%和美国的55%。不过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标准托盘的增长速度很快,2016年标准托盘的产量已接近全部托盘总产量的40%。托盘的标准化是托盘循环共用的前提条件。另外,2016年标准托盘租赁量接近2000万片,较前一年有30%左右的增幅。但是与全社会托盘保有量相比,仍然是非常低的。国内经营托盘租赁的企业到目前为止也是屈指可数。
上述数据反映出的现实情况就是,目前大部分托盘(包括租赁的托盘)都是在企业内部循环周转,很少离开企业。也就是说,大多数企业都还没能实现托盘的全程运输。而有些采用全程托盘运输的企业,则使用一次性托盘。从全局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托盘的使用效率是非常低的,还没有形成开放性的托盘循环共用体系。调查发现,企业之所以不采用全程托盘运输和使用一次性托盘,有很多原因,包括托盘没有标准化、装载率与装卸效率之间的矛盾等,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原因是托盘的周转与回收管理难度较大。对于经营托盘租赁的企业来说,也存在托盘周转率偏低、丢失率和损坏率过高的问题,造成企业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升高。由于缺少跨企业的托盘循环共用的信用保障和监控体系,托盘租赁企业难以获知租赁出去的托盘在何处、由谁在使用、是否已经空置等关键信息,从而使得托盘的循环效率降低,循环成本增大。一个完整的物流过程,可能经历较多的环节,持续时间也较长,只有及时掌握了托盘的位置信息,了解到托盘上是否还装有货物还是已经闲置,托盘运营方才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准确高效地规划托盘的回收和调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包物联网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未经中包物联网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534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芯自动入壳装置
- 下一篇:污水浅源生态浮床修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