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倾角、超高度硐室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61390.7 | 申请日: | 2019-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486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朱泽祥;张庆中;李焕彬;张秉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第二工程处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141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九里***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倾角 高度 | ||
大倾角、超高度硐室施工工艺是涉及金属矿山井下开采的附属工程,如卷扬机硐室、绳道、天轮硐室、井帽等,采用导硐分层的施工方法。从大件运输道上坡进行导硐施工至硐室设计高度;首先完成第一分层掘进及一次支护施工。再进行卷扬机硐室二分层施工时,同时施工绳道上分层,出矸运输从配电硐室方向进行。绳道上分层施工至天轮硐室位置时,最后进行井帽反井施工。通过导硐分层的施工工艺,使得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施工安全得到保障,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金属矿山井下开采的附属工程,因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量的金属矿石,根据金属矿山的特点需要在井下建立提升装置。在井下建立提升装置,需要在井下开拓大的空间。随着大型金属矿井越来越多,矿山大倾角、超高度硐室在井巷工程布置中越来越多,此类工程施工技术不够成熟,难度大,容易引发事故。
背景技术
本硐室的岩性结构为一单斜构造,底层走向近于东西。倾向南,倾角34°~66°。混合岩与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岩脉,主要以混合岩为主,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产状倾角在30°~70°之间,压碎结构形成的泥质物非常发育,岩体呈散体结构,构造面发育,裂隙较发育,岩体完整性差;层状碎裂~碎裂结构,层间错动面多,不稳定。无有毒有害气体。
传统的施工技术:采用台阶法施工,将硐室分成几个部分,从硐室最高点开拓,逐步分台阶掘进支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大倾角、超高度硐室,包括:天轮硐室、绳道、卷扬机硐室和井帽,所述天轮硐室通过绳道与卷扬机硐室连通,所述井帽的顶端与天轮硐室的底面连接。
所述大件运输通道距离结束点4m位置按照23°角度布置打眼。
所述导硐的荒高为5m,所述卷扬机硐室的拱部打眼4m范围内上挑至导硐高度。
所述绳道的倾斜角度为47°25′53″。
所述卷扬机硐室的长度为16.5m、宽为12.3m、高为12.65m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大倾角、超高度硐室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卷扬机硐室俯视透视图;
图3是图2的Ⅱ-Ⅱ侧剖视图。
图中:1、天轮硐室;2、绳道;3、卷扬机硐室;4、井帽;5、配电硐室;6、大件运输道;7、导硐;8、一分层;9、二分层;10、三分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内容主要介绍卷扬机硐室3、绳道2、天轮硐室1、井帽4施工工艺(附图1),卷扬机硐室3、绳道2、天轮硐室1采用导硐分层的施工方法(附图2-3)。大件运输道6施工至距结束点4m位置按照23°的角度布置打眼,开始卷扬机硐室3导硐施工,导硐7设计荒高5m,拱部打眼4m范围内上挑至导硐设计高度;施工至8m位置时扩帮至卷扬硐室左帮设计位置,然后继续按23°角度导硐施工6.3m(断面5m×6m);剩余最后2m按照0°导硐施工至卷扬硐室拱部顶板,接着支护导硐山墙及2m拱顶,并对6.3m的导硐拱部进行反刷与支护。6.3m反刷与支护结束,进行卷扬机硐室右帮山墙及拱顶开挖与支护,最后反刷右侧剩余段卷扬机硐室6拱部,完成第一分层掘进机一次支护施工。反刷过程中按设计3m×3m的间距打注L=9m的锚索。硐室剩余段反刷过程中容易造成矸石封堵卷扬机硐室导硐开口,尽快与配电硐室贯通,出矸运输从配电硐室方向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第二工程处,未经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第二工程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613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