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陆空两栖仿生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81180.4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262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梁勇东;骆延东;郭建文;罗梓棋;张思莹;吴炳培;刘媛;何莹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F5/02 | 分类号: | B60F5/02;B62D57/032;G05D1/08;G05D1/1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汇橙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571 | 代理人: | 黎敏强;朱明月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陆空 两栖 仿生 机器人 | ||
1.一种陆空两栖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从上往下依次设有深度相机摆动机构(1)、旋翼飞行运动机构(2)、仿足陆地运动机构(3);
所述深度相机摆动机构(1)设有摆动舵机(12),所述摆动舵机(12)连接着摆动臂(14),所述摆动臂(14)上设有深度相机传感器(11);所述摆动舵机(12)驱动摆动臂(14)转动运动,实现深度相机传感器(11)摆动控制;
所述旋翼飞行运动机构(2)设有六组机臂轴(22),所述仿足陆地运动机构(3)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三组腿部(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陆空两栖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相机摆动机构(1)设有左右两摆动舵机(12),两摆动舵机(12)分别连接两摆动臂(14)下端,两摆动臂(14)上端连接深度相机传感器(11);所述摆动舵机(12)固定在旋翼飞行运动机构(2)正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陆空两栖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臂设有折弯部与竖直部,所述折弯部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孔内侧设有十字形紧固孔,所述摆动舵机(12)转动轴与折弯部十字形紧固孔固定连接;所述摆动臂外侧设有转动铰座,所述转动铰座与折弯部转动孔活动连接;所述竖直部上端连接所述深度相机传感器(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陆空两栖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仿足陆地运动机构(3)设有底架(31),所述底架(31)前端设有超声波传感器(36);所述底架(31)左右两侧分别连接三组腿部(32);
所述底架(31)上方设有飞行控制器(35);所述底架(31)内安装有协调控制器(33)与陆地运动控制器(3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陆空两栖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翼飞行运动机构(2)设有旋翼架(21),所述旋翼架(21)内设有六组机臂轴(22),所述机臂轴(22)上均设有无刷直流电机(23),所述无刷直流电机(23)上设有旋翼单元(24);
所述腿部(32)均设有三个转动舵机(37),每条腿部(32)均具有三个自由度;六组所述腿部(32),左侧前后腿部(32)与右侧中间腿部构成三角步态组I,右侧的前后腿部(32)与左侧中间腿部(32)构成三角步态组II。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陆空两栖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翼飞行运动机构(2)中的六组机臂轴(22)之间采用等距圆周阵列分布,相隔为60°,且与仿足陆地运动机构(3)的腿部(32)交错分布,以防止腿部(32)在运动时与机臂轴(22)相碰撞;
所述机臂轴(22)轴端设有夹具(25)对机臂轴(22)进行固定;所述机臂轴(22)末端用开口销结构件对无刷直流电机(23)进行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陆空两栖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相机摆动机构(1)与旋翼飞行运动机构(2)、仿足陆地运动机构(3)的中心位于同一垂直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陆空两栖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调控制器(33)设有WIFI模块和蓝牙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理工学院,未经东莞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8118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气产生设备
- 下一篇:一种金刚石线锯的上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