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由10个MOS晶体管和2个MIM电容器构成的硅基有源寻址矩阵像素单元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87075.1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103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代永平;刘艳艳;钱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G02F1/1362 |
代理公司: | 天津耀达律师事务所 12223 | 代理人: | 张耀 |
地址: | 30007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10 mos 晶体管 mim 电容器 构成 有源 寻址 矩阵 像素 单元 电路 | ||
1.一种由10个MOS晶体管和2个MIM电容器构成的硅基有源寻址矩阵像素单元电路,其特征是:第1-NMOS管(1)与第1-MIM电容器(45)串联形成开关电容结构,第3-NMOS管(9)和第5-PMOS管(51)并联形成CMOS传输门结构,第1-PMOS管(7)与第3-PMOS管(5)串联形成共漏放大器结构,且该共漏放大器的输入与由第1-NMOS管(1)与第1-MIM电容器(45)构成的开关电容形成电学串联,且该共漏放大器的输出与由第3-NMOS管(9)和第5-PMOS管(51)构成的CMOS传输门形成电学串联;同样,第2-NMOS管(24)与第2-MIM电容器(28)串联形成开关电容结构,第4-NMOS管(35)和第6-PMOS(54)管并联形成CMOS传输门结构,第2-PMOS管(16)与第4-PMOS管(34)串联形成共漏放大器结构,且该共漏放大器的输入与由第2-NMOS管(24)与第2-MIM电容器(28)构成的开关电容形成电学串联,且该共漏放大器的输出与由第4-NMOS管(35)和第6-PMOS(54)管构成的CMOS传输门形成电学串联,该硅基有源寻址矩阵像素单元电路还配置有:第1选择控制线(3)、第2选择控制线(19)、扫描寻址线(4)、电源供给线(10)、偏置电压供给线(12)、第1模拟电平输入线(48)、第2模拟电平输入线(20)、接地线(30)、接固定电位线(31),分别与10个MOS晶体管和2个MIM电容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基有源寻址矩阵像素单元电路,其特征是:第1-NMOS栅极(2)与所述扫描寻址线(4)相连,且第1-NMOS漏极(47)与所述第1模拟电平输入线(48)相连接,且第1-MIM电容上极板(43)与第1-NMOS源极(46)、第3-PMOS栅极(42)相连接,且第1-MIM电容下极板(44)与所述接固定电位线(31)相连接,输入至所述接固定电位线(31)的固定电平值不低于像素电路的地电平,且不高于像素电路的最大供给电源电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基有源寻址矩阵像素单元电路,其特征是:第1-PMOS栅极(6)连接至所述偏置电压供给线(12),且第1-PMOS源极(8)连接至所述电源供给线(10),且第1-PMOS漏极(39)、第3-NMOS源极(38)、第5-PMOS源极(49)、第3-PMOS漏极(40)之间相互连通,且第3-PMOS源极(41)与所述接地线(30)相连接,第3-NMOS栅极(11)连接至所述第1选择控制线(3),第5-PMOS栅极(50)连接至所述第2选择控制线(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基有源寻址矩阵像素单元电路,其特征是:第2-NMOS栅极(23)与所述扫描寻址线(4)相连,且第2-NMOS漏极(25)与所述第2模拟电平输入线(20)相连接,且第2-MIM电容上极板(27)与第2-NMOS源极(26)、第4-PMOS栅极(32)相连接,且第2-MIM电容下极板(29)与所述接固定电位线(31)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基有源寻址矩阵像素单元电路,其特征是:第2-PMOS栅极(18)连接至所述偏置电压供给线(12),且第2-PMOS源极(17)连接至所述电源供给线(10),且第2-PMOS漏极(21)、第4-NMOS源极(15)、第6-PMOS源极(55)、第4-PMOS漏极(22)之间相互连通,且第4-PMOS源极(33)与所述接地线(30)相连接,第4-NMOS栅极(14)连接至所述第2选择控制线(19),第6-PMOS栅极(53)连接至所述第1选择控制线(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基有源寻址矩阵像素单元电路,其特征是:第3-NMOS漏极(37)、第5-PMOS漏极(52)、第4-NMOS漏极(13)、第6-PMOS漏极(56)之间相互连通,且连接至镜面电极(3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未经南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8707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用于蜗轮蜗杆减速器的蜗轮端盖
- 下一篇:螺纹配合式复合钻具及型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