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水自体自动清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94116.X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109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庞宗强;石佳文;林子明;袁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张玉红 |
地址: | 21003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 自动 清洁 系统 | ||
一种污水自体自动清洁系统,包括污水容器、水泵、加热单元、电气控制单元、电机、搅拌杆、增氧单元、载体颗粒、微生物培养容器、保温层、电动阀;水泵将污水容器内的污水抽出,送入加热单元中缓慢加热,再送入微生物培养容器中;保温层包裹设置在污水容器和微生物培养容器的外侧;增氧单元将氧气送至微生物培养容器底部;电机带动搅拌杆使微生物培养容器内的载体颗粒翻转,使微生物脱落,混合大量微生物的污水通过电动阀的控制送回污水容器中;水泵、加热单元、电机、增氧单元和电动阀均由电气控制单元控制。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好的清洁能力,利用水体内部自带的微生物进行污水分解除污,不会造成二次污染,非常适合用于河沟道等污水水体的清洁治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自体自动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尤其是近期以来,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一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三分之一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四分之一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市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的总缺水量的 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2006-2015 年我国的废水排放总量持续增长,生活污水排放量总量上升,占比逐年增高,2015 年超过 50%。所以研制一款能够无二次污染,可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十分必要。而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大多采用物理法或化学法,其中物理法主要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的非溶解性物质,常用的有重力分离、离心分离、反渗透、气浮等,污水处理程度不高;而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作用来处理或回收污水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的方法,常用的有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等,费用较高,且需要进行二次处理,过程繁琐。
目前污水处理可以利用微生物自身携带的净化能力,其处理程度高,费用低廉,但是微生物生长与繁殖所需要的条件十分苛刻:温度过高会杀死微生物,温度过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速度就会很慢;氧气含量过低则同样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需要对各项指标严格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研制一款能够进行自体自动净化污水的装置,利用水体当中天然携带的各种微生物,设计了一套能够培养微生物,并使其在外界环境和装置当中循环,从而净化污水的系统。
一种污水自体自动清洁系统,包括污水容器、水泵、加热单元、电气控制单元、电机、搅拌杆、增氧单元、带有微生物的载体颗粒、微生物培养容器、保温层、电动阀;
所述水泵将污水容器内的污水抽出,送入加热单元中缓慢加热,加热后的污水流入微生物培养容器中;
所述保温层包裹设置在污水容器和微生物培养容器的外侧,维持内部的温度;
所述增氧单元将氧气送至微生物培养容器底部;
所述电机带动搅拌杆使微生物培养容器内的载体颗粒翻转,使载体颗粒上的微生物脱落,混合微生物的污水通过电动阀的控制送回污水容器中;
所述水泵、加热单元、电机、增氧单元和电动阀均由电气控制单元控制运行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的载体颗粒为一种多边形的高分子塑料颗粒,其具有不规则表面和多个反应点,其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微生物大量附着在其表面进行生长繁殖。
进一步地,所述的加热单元由U形排列的铜管、加热片与金属底座构成;所述加热片对称设置在金属底座的两侧,所述铜管采用U形排列,固定在金属底座上,位于两侧的加热片之间,所述加热片产生热量经由金属底座传导至铜管,铜管中流经的污水因此受到加热,所述加热单元周围设有保温棉以防止热量损失。
进一步地,所述的增氧单元通过氧气输送管和一个设置在微生物培养容器底部的环形送氧装置将氧气送至微生物培养容器中,所述环形送氧装置上面布有均匀的小孔作为出氧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941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