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层复合燃油管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94214.3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617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帅;任浩鹏;冯志坚;何仁;王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华光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9/12 | 分类号: | F16L9/12;F16L5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 复合 燃油 | ||
一种多层复合燃油管,包括最外层的耐磨层和至少一层阻隔层,各层之间设有粘结层,所述阻隔层的材料为聚已二酰间苯二甲胺。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提高燃油管在输油时的阻隔性能和低析出能力,提高车辆燃油系统的使用性能以及阻燃能力,降低了加油管道和燃油系统燃油泄露的风险,使燃油管道在各种环境下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和输油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油管,特别涉及一种高阻隔、低析出具有导电性能和具有较高物理特性的多层复合燃油管。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国六标准的逐步推进,国家制定了愈加严格的汽车排放法规,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汽车的排放,控制汽车燃油管的析出与渗透性能、提高阻隔性能,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现阶段也有多层燃油管,但是又存在成本高、阻隔性能低或者析出高的问题,不能有效的防止油液渗透与蒸发,更难以达到较高的耐渗透性国际标准要求,也难以满足国六的排放标准。燃油管道在输送燃油时,会产生静电,从而引起火灾,为了避免这些危险,需要在燃油管道中添加导电材料从而杜绝静电引起的火灾问题。
中国专利201420784638.4涉及一种多层复合燃油管,包括外管层以及在外管层内壁面上依次设置的粘结层和低析出层,外管层为聚酰胺层,粘结层为聚烯烃层,低析出层为聚乙烯层。但是该专利所述的燃油管的低析出性能和阻隔性能较低,无法满足国家最新的国六排放标准法规的要求;并且该专利所述的燃油管不具备导电性能,无法消除输送燃油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因此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燃油管存在的低析出性能和阻隔性能较低以及无法消除静电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阻隔、低析出具有导电性能和具有较高物理特性的多层燃油管,能够提高燃油管阻隔性能和耐渗透性能,阻止燃油的蒸发和渗透,具有导电性能防止燃油管起火。
技术方案:一种多层复合燃油管,包括最外层的耐磨层和至少一层阻隔层,各层之间设有粘接层,所述阻隔层的材料为聚已二酰间苯二甲胺。本实用新型多层管中的阻隔层作为中间层或者最内层至少存在一层,阻隔层可以有效降低燃油渗透与析出,满足了汽车燃油管低排放要求。在拥有多层阻隔层时至少有一层材料选用聚已二酰间苯二甲胺(MXD6),能有效提高了管路系统优异的阻渗能力,使得燃油渗透率符合国六的排放标准。
本实用新型中选用的阻隔层可以拥有相对于市面上更好的阻隔性与低析出,例如析出值可以低于0.05g/m2,性能远高于其他油管,在加工方面,聚已二酰间苯二甲胺(MXD6)更容易被加工从而减少生产成本。
优选项,为了提高阻隔性,所述阻隔层为两层,两层分别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和聚已二酰间苯二甲胺。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具有阻止相应气体或液体渗透或析出的性能、具有较高的阻隔性,同时综合考虑成本问题,两层阻隔层分别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和聚已二酰间苯二甲胺。
优选项,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所述最内层设有耐磨层。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油管的强度和耐磨性等物理特性,在油管内层也设有一层耐磨层。
优选项,为了有效地消除静电,最内层材料通过改性成为具有导电性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是在原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改性而成,保留了原有材料的高阻隔性和低析出性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将燃油管内产生的静电消除,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优选项,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增加导电涂层的方法实现静电消除的效果;所述最内层材料内壁设有导电涂层。
优选项,为了降低成本,所述耐磨层的材料为聚酰胺材料。常用的材料为聚酰胺-6、聚酰胺-12等聚酰胺材料
优选项,为了降低成本,所述粘接层的材料为粘合树脂材料。常用的材料包括例如TIE粘合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华光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大学,未经扬州华光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942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