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控制边梁水平移动的定位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13791.6 | 申请日: | 201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084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姜源;黄光;刘松;倪健茗;寸江涛;陈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鼎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8 | 分类号: | E04G2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马秀萍 |
地址: | 650300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水平 移动 定位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控制边梁水平移动的定位器,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支撑架存在的费工、费时,钢丝绳后期难以拆除,有孔影响美观,施工难度高的问题。该一种控制边梁水平移动的定位器包括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第一角钢一边的端部连接有连接部,连接部与预制件支撑架连接;第二角钢位于第一角钢的凹面,其一边与第二角钢的一边重合连接;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的另一边形成放置边梁的空间。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达到了可以拆卸重复使用,减少了建筑工程成本,还可以提高施工速度的目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边梁定位设备,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控制边梁水平移动的定位器。
背景技术
现有设计中框架结构外墙多采用外墙挂板形式,所以导致边梁水平定位成为施工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是采用在预制梁体上预留洞,在洞内穿钢丝将梁体拉到内侧支撑架体上,并采用普通钢管对称的方式进行固定。总体来看,现有技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a、工序繁琐费工费时,加固方式均为传统模式不具备通用性;b、钢丝绳后期拆除困难;c、预留孔洞后期需要修补费工费时且影响美观;d、在工厂预埋空洞定位困难,耗时且精度要求非常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边梁水平移动的定位器,以解决现有支撑架存在的费工、费时,钢丝绳后期难以拆除,有孔影响美观,施工难度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控制边梁水平移动的定位器包括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第一角钢一边的端部连接有连接部,连接部与预制件支撑架连接;第二角钢位于第一角钢的凹面,其一边与第二角钢的一边重合连接;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的另一边形成放置边梁的空间。
具体地,连接部包括钢板;钢板的一面与第一角钢一边的端部连接,其另一面连接有第一钢管;第一钢管连接有第二钢管。
具体地,第二钢管位于第一钢管内,两者重合部分连接有贯通两者的螺栓固定。
具体地,第一角钢或第二角钢中一者的一边上沿其长度方向上依次设有多个连接孔,另一者上设有通孔;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通过连接在连接孔和通孔内的螺栓连接。
具体地,第一角钢、钢板、第一钢管中相邻两者之间均焊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工序简单,本定位器采用的零配件均能从市场上采购经过简单的加工即可,安装时采用焊接和螺栓连接,工艺要求精度不高,便于施工操作;拆去螺栓即可拆去存放下次实用,拆除简单方便,不需要在工厂预埋空洞,后期不需要对预制件进行修补,也不会影响构件的美观。
(2)本实用新型具备调节宽度的功能,通用性极高且可以回收重复利用,避免了现有施工中绑扎带来的材料浪费,节约资源的同时又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的建造成本。
(3)本实用新型提高了预制构件的生产速度;采用本定位器后,预制件生产时不需要预留洞口,降低了预制构件对精度的要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制构件的生产速度。
(4)本实用新型经济适用,降低建筑建造总成本;本定位器可回收重复使用,避免了传统施工中对钢丝绳、短钢管等材料的浪费,总体上也可降低建筑建造成本。
(5)降低施工危险性;本定位器安装在边梁放置之前,拆卸在边梁固定之后,不同于传统施工与边梁安装同步进行,大大降低了施工人员所面临的危险。
(6)提升施工速度;传统施工需要先安装钢丝绳后安装钢管,因边梁体积、重量较大而延长工期,本定位器安装受边梁影响较小,只要吊装到位固定好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鼎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云南鼎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137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自然通风天窗
- 下一篇:三维扫描平台及三维扫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