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桁架管可调式贯口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43378.4 | 申请日: | 2019-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606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发明(设计)人: | 于杰;周继志;陈瑞;刘吉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807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桁架 调式 连接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桁架管可调式贯口连接结构,涉及管桁架结构技术领域,支管设于主管侧方,内衬结构设于支管靠近主管一端的端口内部,与支管形成滑动副,支管端部对称设两个长孔;两个手柄分别穿过两个长孔设置,并可沿对应的长孔滑动,手柄一端伸出至支管外部,另一端与内衬结构固连;内衬结构的形状贴合支管端口内壁形状设置。本实用新型内衬结构设于支管的连接端口内部,并可相对于支管滑动,相当于实现了支管长度的调节,进而实现连接位置的调节,避免贯口间隙较大导致焊接施工无法正常进行;可通过内衬结构的滑动,临时性的调节支管和内衬结构的总长,以便于支管的吊装就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桁架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管桁架贯口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建筑结构造型多样化程度的提高,管桁架结构以其适用于大跨度建筑结构、用量节省、建造成本低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设计应用。管桁架一般呈由主管和支管构成格子型结构,支管端部为相贯口形状,并相贯焊接于主管侧方;管桁架通过位于两端的管体与钢柱外壁相贯焊接,初步形成一个桁架式建筑结构体系。建筑过程中,管桁架的吊装就位、管桁架端头的相贯口焊接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体施工质量。
现有技术中管桁架施工时,需先将钢柱吊装到位,再将内衬管点焊在支管内部,然后再将支管与钢柱焊接连接。但大跨度桁架本身长度较长,实际落位会因其自重、悬吊点、桁架的结构刚度等因素产生偏差,柱顶的管桁架就位点也会产生微小施工倾斜,而内衬管点焊后也不可相对于支管移动,从而导致内衬管与钢柱外壁的间隙不能严丝合缝,影响管桁架弦杆端头的支管贯口焊接质量,甚至影响焊接施工的正常进行。
目前,当管桁架端头的贯口焊接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时,只能由施工人员高空作业,将内衬管刨开,再移动内衬管的位置至其与钢柱外壁贴合,然后重新将内衬管与支管点焊连接。此种方式费时费力,占用高空吊装机械的时间很长,高空作业的工作量也较大,不仅施工成本高、难以保证施工质量,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为了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桁架管可调式贯口连接结构。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桁架管可调式贯口连接结构,支管设于主管侧方,内衬结构设于所述支管靠近所述主管一端的端口内部,与所述支管形成滑动副,所述支管端部对称设两个长孔;两个手柄分别穿过两个长孔设置,并可沿对应的所述长孔滑动,所述手柄一端伸出至所述支管外部,另一端与所述内衬结构固连;所述内衬结构的形状贴合所述支管端口内壁形状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的外端呈弯曲的弧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内衬结构与所述支管的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长孔为长圆孔。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的直径小于所述长孔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桁架管可调式贯口连接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内衬结构设于支管的连接端口内部,并可相对于支管滑动,相当于实现了支管长度的调节,进而实现连接位置的调节,避免贯口间隙较大导致焊接施工无法正常进行;
2、可通过内衬结构的滑动,临时性的调节支管和内衬结构的总长,以便于支管的吊装就位;同时也解决因两侧钢柱合理的偏差就位,造成后道工序的传统桁架的支管因长度不可调节无法嵌入两侧钢柱的跨度内侧,或就位后支管与钢柱的连接处瞎缝较大的现象,即解决了现场的安装环节形成的焊接衬垫间隙不合理问题;
3、结构简单、施工便捷,生产、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管桁架结构体系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内衬管与支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433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测绘仪器观测墩顶面保护罩
- 下一篇:动力电池极柱铜芯上下偏移的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