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绕包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64617.4 | 申请日: | 201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958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胡贵宝;孙建宇;曾北昌;张锐;陈耀春;蔺海峰;侯凤;邱昕;王思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26 | 分类号: | H01B13/26 |
代理公司: | 32237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林 |
地址: | 2155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模 出口段 线缆 模具 本实用新型 行走通道 金属带 进口段 绕包 机械性能 产品质量稳定性 电气性能 哈呋结构 绕包节距 生产效率 质量问题 返修率 进带口 绕包带 放线 铠装 保证 加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绕包模具,其包括第一半模和第二半模,所述第一半模和第二半模构成哈呋结构,所述第一半模和第二半模之间设置有圆形的线缆行走通道,所述线缆行走通道由进口段和出口段构成,所述出口段直径大于进口段直径;在所述出口段前端,所述模具上设置有一个或两个绕包带进带口;将金属带绕包加工过程放置于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内,提高了金属带绕包节距稳定性的精度、生产效率,杜绝了因放线张力引起线缆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的质量问题;操作简便,对铠装操作经验要求较低,保证了产品质量稳定性;降低了产品因加工精度不足造成的返修率和废品率,保证了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绕包模具,在线缆加工过程中用于对线缆进行绕包加工。
背景技术
在线缆的绕包加工过程中,金属带的绕包是在悬空状态下,以线缆为中心高速旋转的过程。在金属带绕包时,必须保证待绕线缆在金属带绕包过程中的中心位在一定范围内。但线缆在绕包过程中,金属带在绕包时会产生很大的向心力,加上两边金属带绕包是里外层关系,外层金属带绕包在里层金属带的上面,两层金属带绕包半径不一致,形成向心力差异,使待绕线缆脱离中心位,导致线缆绕包不能满足技术要求。
有关金属带线缆绕包模具的专利,多为控制放线张力和减少线缆晃动的稳线模,获得相对稳定绕包工艺要求,需要在使用中,根据线缆在可承受抗拉力得范围内调节放线张力,线缆在进线稳线模具和出线稳线模具之间悬空绕包加工。不具备准确控制金属带绕包节距稳定性的功能。同时,对线缆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目前通过增加进线模和出线模的长度,控制待绕线缆在金属带绕包区的长度,来控制待绕线缆脱离中心的位置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线缆绕包满足技术要求。但是,随着金属带的使用,金属带减少会引起两边金属带重量不一致,导致待绕线缆在绕包过程中脱离中心位置越来越远,待绕线缆脱离中心位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金属带绕包节距不稳定忽大忽小,翘边、漏包等一些质量问题,需要操作人员不断的停机调整。
还有通过加大放线张力,以达到符合线缆绕包技术要求的产品;但金属带的绕包过程依然是在悬空状态下进行,待绕线缆依旧存在脱离中心位的问题。所不同的是通过加大放线张力来减小待绕线缆脱离中心位置的量,使其生产出满足线缆金属带绕包技术要求的产品。但是,增加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难度,对设备和操作人员都有极高要求,放线张力加大力度不足,起不到作用,放线张力力度过大,会造成线缆拉断或者拉细线缆等一些质量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绕包节距稳定性、生产效率的绕包模具。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绕包模具包括第一半模和第二半模,所述第一半模(如半圆柱体结构,下同)和第二半模构成哈呋结构(即对半剖开,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模),所述第一半模和第二半模之间设置有圆形的线缆行走通道,所述线缆行走通道由进口段和出口段构成,所述出口段直径大于进口段直径;在所述出口段前端,所述模具上设置有一个或两个绕包带进带口。
具体地,所述绕包带进带口为两个,两个所述绕包带进带口沿线缆行走通道对称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绕包带进带口位于第一半模和第二半模的接触面处;在第一半模和第二半模的接触面处,所述第一半模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进带槽,所述第一半模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进带槽,所述第二半模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进带槽,所述第二半模的另一侧设置有第四进带槽;所述第一进带槽和第三进带槽、第二进带槽和第四进带槽分别构成绕包带进带口。
将金属带绕包加工过程放置于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内部完成,金属带沿模具进带口沿模具内圆(线缆行走通道)切线方向进入模具,模具与金属带同步旋转,利用模具内圆纵向固定绕包线缆金属带位置。线缆被纵向绕包金属带限制了位置,绕包过程中张力和向心力都无法影响到正常绕包,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646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缆生产线用抗氧剂喷涂装置
- 下一篇:一种热风循环加热的节能漆包线烘干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