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制备石墨双极板的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70558.1 | 申请日: | 201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173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郑泽民;吴昊;项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30B15/02 | 分类号: | B30B15/02;B30B15/32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易贤卫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石墨 极板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备石墨双极板的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上模框和上模芯,上模框的下端形成有上安装槽,上安装槽的底面两端形成有上成孔柱,上模芯上形成有与上成孔柱配合的上安装孔,上模芯安装于上安装槽且上模芯的上端面与上安装槽的底面之间安装有弹性件,下模包括下模框和下模芯,下模框的上端形成有下安装槽,下安装槽的底面对应上成孔柱形成有下成孔柱,下模芯上形成有与下成孔柱配合的下安装孔,下模芯安装于下安装槽;下安装槽的底面形成有至少一个贯穿下模框的通孔,该模具将石墨双极板的流道成型与冲孔工艺组合在一起,实现了一次成型和冲孔,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简化了工艺流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石墨双极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备石墨双极板的模具。
背景技术
双极板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支撑燃料电池,提供反应气、冷却剂通道的作用。就双极板本身使用条件而言,极板本身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导电率、耐腐蚀性和耐气体渗透等,还需要具有材料成本低、易加工、尺寸稳定性好等特点。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极板常用的材料有石墨板、金属板、复合板等,其中石墨板又分为硬质石墨和柔性石墨,由于柔性石墨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成型,实现批量化生产,所以工业化生产中多采用柔性石墨板作为燃料电池双极板的材料。
在柔性石墨双极板的连续化生产中,其主要工序包括浸渗、模压等,现有的柔性石墨双极板模压方案流道成型、切边、冲孔等各工序相互独立,双极板的流道成型、冲孔和切边分为三道工序,工艺复杂度高,生产成本高,不利于大规模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石墨双极板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石墨双极板生产时工艺复杂,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一种制备石墨双极板的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框和上模芯,所述上模框的下端形成有上安装槽,所述上安装槽的底面两端形成有上成孔柱,所述上模芯上形成有与所述上成孔柱配合的上安装孔,所述上模芯安装于所述上安装槽且所述上模芯的上端面与所述上安装槽的底面之间安装有弹性件,当弹性件未受到挤压时,所述上模芯的下端面与所述上成孔柱的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框和下模芯,所述下模框的上端形成有下安装槽,所述下安装槽的底面对应所述上成孔柱形成有下成孔柱,所述下模芯上形成有与所述下成孔柱配合的下安装孔,所述下模芯安装于所述下安装槽;所述下安装槽的底面形成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下模框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对应设置有可沿所述通孔上下运动的顶杆,所述顶杆的上端与所述下模芯的下端抵接;所述上模芯和所述下模芯之间形成型腔,所述上模芯的下端面设有第一成型凸起用于在极板的上端面形成极板上流道,所述下模芯的上端面设有第二成型凸起用于在极板的下端面形成极板下流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备石墨双极板的模具,可以在石墨双极板的制备过程中,同时实现双极板流道的成型和冲孔,当石墨原板被放置在型腔中时,固定上模框和下模框,推动顶杆向上运动,下模芯上移挤压上模芯,第一成型凸起和第二成型凸起分别在石墨原板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形成极板上流道和极板下流道,同时上成孔柱和下成孔柱配合在石墨原板上裁剪出水汽进出孔,该模具将石墨双极板的流道成型与冲孔工艺组合在一起,操作简便,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简化了工艺流程。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制备石墨双极板的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未经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705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下料用的多层式简易插板
- 下一篇:一种具有精密温控的密封胶涂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