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宽谱段大相对孔径中长波红外成像光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70705.5 | 申请日: | 2019-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703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吴碧琳;王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13/14 | 分类号: | G02B13/14;G02B5/20;G02B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沪慧律师事务所 31311 | 代理人: | 郭英 |
地址: | 20008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宽谱段大 相对孔径 长波 红外 成像 光学系统 | ||
本专利公开了一种宽谱段大相对孔径中长波红外成像光学系统,距离相机5m~200m处30度视场范围内的景物目标分别经过中波红外相机和长波红外相机成像在相应探测器上获得3~14μm波段红外图像。本专利解决了大视场和大相对孔径光路复杂问题;相机全球面透镜设计,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像质优良、畸变小;两个相机光轴平行设计,系统焦距匹配利于两种图像融合处理;相对孔径高达1/1,聚光能力更强;30度大视场设计,大大提高了探测效率;孔径光阑与探测器冷光阑重合,实现100%冷光阑效率,有效地提高光学系统杂散辐射抑制能力;第一面透镜设计成可调焦,适用于各种常温环境温度场合。因此本专利适合国防研究、空气污染检测等领域,降低了相机研制难度。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小型化大视场大相对孔径宽谱段红外成像系统,具体是指一种采用中波红外相机和长波红外相机结合的红外成像仪形式。
背景技术
目标红外辐射特性可以为目标红外探测、识别和跟踪提供基础数据;为红外系统仿真提供目标和背景生成的物理特征,并为目标红外隐身效果提供评价依据。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精度红外成像系统广泛应用于军事目标的辐射特性测量,在国防研究、海洋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空气污染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光学系统在焦距一定的条件下口径越大(即相对孔径越大)则接收的能量越多,对于弱小目标的探测概率就越高。大相对孔径光学系统的设计一直是光学领域的难题,随着红外光学的发展,研究大相对孔径红外相机镜头的设计成为红外成像探测领域的热点需求之一。
为了使系统能达到最大灵敏度,以探测器冷光阑为光学系统的出瞳,即可以实现100%冷光阑效率。实现100%冷光阑效率的光学系统结构形式有两种:二次成像和一次成像。二次成像结构形式采用折反式设计,存在一次像面,光路需要将孔径光阑再次成像于冷阑平面上。一次成像结构形式直接将冷阑作为系统的孔径光阑,使出瞳位置在冷阑处,并且大小与冷阑大小相符合。常用的两种结构形式光学系统存在很多难题,主要体现在:
1.二次成像结构存在一次像面,光路较长,透镜数量多达七片以上;当F数小于1.5时,为了减少透镜数量,往往采用非球面和衍射面的设计消除像差。
2.一次成像结构在大视场条件下不容易校正像差。
将中波红外相机和长波红外相机结合的光学方案应用在大视场宽谱段红外成像领域,是基于中波红外相机和长波红外相机全球面透镜设计,结构简单、紧凑、加工难度低,具有像质优良和畸变小特点;两个红外相机光轴平行设计,系统焦距匹配利于进行两种图像融合处理;两个相机相对孔径高达1/1,系统聚光能力更强;30度大视场设计,大大提高了探测效率;光学系统孔径光阑与探测器冷光阑重合,实现100%冷光阑效率,有效地提高光学系统杂散辐射抑制能力;两个相机第一面透镜设计成可调焦,适用于各种常温环境温度场合。因此宽谱段中长波红外成像光学系统解决了大视场和大相对孔径时光路复杂的问题,适合国防研究、空气污染检测等领域。
发明内容
宽谱段大相对孔径中长波红外成像光学系统的应用为研究小型化大视场宽波段范围红外成像仪提供一种新型的光学系统形式。本专利的技术构思是根据凝视成像原理进行设计,中波红外相机由中波滤光片1、第一球面透镜2、第二球面透镜3、第三球面透镜4、第四球面透镜5、第五球面透镜6和中波面阵探测器7组成;长波红外相机由长波滤光片8、第六球面透镜9、第七球面透镜10、第八球面透镜11、第九球面透镜12和长波面阵探测器13组成。
距离相机5m~200m处30度视场范围内的景物目标分别经过光轴平行的中波红外相机和长波红外相机成像在相应探测器上获得3~14μm波段红外图像。
景物目标经中波滤光片1滤波出3~6μm波段辐射目标信息,经过第一球面透镜2、第二球面透镜3、第三球面透镜4、第四球面透镜5、第五球面透镜6透射汇聚成像到中波面阵探测器7上,获取景物目标的中波图像;系统孔径光阑设置在第五球面透镜6和中波面阵探测器7之间,用于限制轴外杂散光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707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稻种子除杂筛选装置
- 下一篇:一种内框扫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