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胸腰椎骨折病人多功能支撑支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80412.5 | 申请日: | 2019-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724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滕忠艳;黄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滕忠艳;黄梅 |
主分类号: | A61G7/07 | 分类号: | A61G7/07;A61G7/07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郑义 |
地址: | 553000 贵州省六盘水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腰椎 骨折 病人 多功能 支撑 | ||
一种胸腰椎骨折病人多功能支撑支具,包括床板、第一支撑台、第二支撑台、限位台、气囊、移动台和把手;限位台设置在第一支撑台上,且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撑台、移动台和第二支撑台依次设置在床板上;第一支撑台上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二支撑台上设置有第二滑槽;移动台与床板滑动连接,移动台横向两端分别设置有凸台;两个凸台分别位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且分别与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滑动连接;气囊设置在移动台顶部;把手共设置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移动台纵向两端。本实用新型能限定患者上身位置,使患者上身不易晃动,还能方便的腾出患者臀部下方空间以放置便盆,且患者无需抬高臀部,安全性更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支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胸腰椎骨折病人多功能支撑支具。
背景技术
胸腰椎骨折是指由于外力造成胸腰椎骨质连续性破坏的情况。胸腰椎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在青壮年患者中,高能量损伤是其主要致伤因素,如车祸、高处坠落等。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存在骨质疏松情况,致伤因素多为低暴力损伤,如滑倒、跌倒等。胸腰椎骨折患者常合并神经功能损伤,且由于致伤因素基本为高能损伤,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多种损伤为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胸腰椎骨折患者在手术后的康复修养期间,患者需卧床静养。目前,在患者静养期间,若患者需要进行大小便,医务人员需要将患者臀部抬高,并将便盆放入患者臀部下方。患者臀部抬高后,胸腰椎受力增大,不宜于患者胸腰椎的恢复。
实用新型内容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胸腰椎骨折病人多功能支撑支具,能限定患者上身位置,使患者上身不易晃动,还能方便的腾出患者臀部下方空间以放置便盆,且患者无需抬高臀部,安全性更好。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胸腰椎骨折病人多功能支撑支具,包括床板、第一支撑台、第二支撑台、限位台、气囊、移动台和把手;
限位台设置在第一支撑台上,且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撑台、移动台和第二支撑台依次设置在床板上;第一支撑台上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二支撑台上设置有第二滑槽;移动台与床板滑动连接,移动台横向两端分别设置有凸台;两个凸台分别位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且分别与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滑动连接;气囊设置在移动台顶部;把手共设置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移动台纵向两端。
优选的,限位台底部设置有限位条;第一支撑台上设置有用于插入限位条的限位槽;限位槽槽口处设置有倒角,限位槽沿纵向并排设置有多个。
优选的,限位台上设置有粘扣带。
优选的,限位台上和第一支撑台上设置有第一支撑垫;第二支撑台上设置有第二支撑垫。
优选的,把手上设置有防护套。
优选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槽口处均设置有第一倒角;凸台上设置有第二倒角。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患者上身躺在第一支撑台上,且上身位于两个限位台之间,被两个限位台限定位置,使患者上身不易发生晃动。患者下肢放置在第二支撑台上,患者下肢能在第二支撑台上活动。患者臀部放置在气囊上,患者使用该支撑支具的舒适性好。当患者需要进行大小便时,医务人员用手握住把手,并拉动把手,以将移动台和气囊从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之间拉出,从而使患者臀部悬空。气囊与患者臀部之间为柔性接触,气囊能顺畅的从患者臀部下方移出,无需患者抬高臀部,不会对患者胸腰椎造成压力。此时,医务人员将便盆放入患者臀部下方,患者进行大小便。患者大小便完毕后,医务人员将便盆取出,并将移动台和气囊重新插入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之间。两个凸台分别与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滑动连接,能使移动台的移动过程更加顺畅。本实用新型能限定患者上身位置,使患者上身不易晃动,还能方便的腾出患者臀部下方空间以放置便盆,且患者无需抬高臀部,安全性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滕忠艳;黄梅,未经滕忠艳;黄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804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