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种植体周围发炎治疗刷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82001.X | 申请日: | 2019-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942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庆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勤创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C1/08 | 分类号: | A61C1/08;A61C3/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何为;袁颖华 |
地址: | 中国台湾屏东县长治乡(屏***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植 周围 发炎 治疗 结构 | ||
一种种植体周围发炎治疗刷结构,包含一治疗刷本体,该治疗刷本体为一圆形柱体,其一端为衔接端,可组装于牙科手机,另一端则设有若干刷毛丛;当牙科手机带动治疗刷本体高速转动时,可利用治疗刷本体前端的刷毛丛在发炎区域进行清创动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种植体周围发炎治疗刷结构,尤指一种可深入种植体周围进行清创动作,进而积极治疗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刷结构。
背景技术
人工牙根材质多为钛金属,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安置在患者的齿槽骨内可自然产生骨整合,形成稳固的牙根进而支撑上方的假牙。但是,由于人工牙根与自然牙根的结构不同,且缺乏牙骨质与牙周韧带,血流的供应及结缔纤维组织的分布比自然牙疏松,使得植体周围组织对细菌的抵抗力比自然牙的牙周组织为弱,人工植牙后在某些难以清洁的地方使细菌滋生,例如在牙龈与人工牙根的交接处,细菌会在里头引起发炎反应,慢慢侵蚀周围骨组织,又倘若患者植牙后,如果疏于清洁和保养,亦容易促成牙菌斑的堆积附着,进而使植体与其接触的牙肉与种植体旁的骨组织造成发炎反应,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红肿、化脓等。当发炎情况尚局限在牙龈周围软组织时,称为植体周围黏膜炎,严重发炎将往下侵蚀到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称为种植体周围炎,该症的发生率可高达14%,尤其是随着植牙病例的累积,该病征的数量势必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种植体周围炎,成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课题。
在现阶段,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方式一般选择合并清创与抗生素用药,在清创发炎区域的设备上,传统以多角度的刮刀为之,对于操作与效果上较为一般,尤其是人工植体表面为凹凸不平的起伏表面,清创上更加困难。目前常采用治疗刷进行清创,参见图6,为已知治疗刷示意图,已知的治疗刷包括本体50,该本体50的一端为衔接端51,通过该衔接端51与牙科手机衔接,另一端为刷毛52,其中刷毛呈一锥状,虽然具有清洁功能,但因其刷毛与牙科手机呈垂直状,所以必须仰赖操作者的经验及手法,才能进行清创处理。
鉴此,本创作人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问题审慎评估研究,而创作本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入种植体周围进行清创动作,进而积极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周围发炎治疗刷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种植体周围发炎治疗刷结构,其包括治疗刷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刷本体为一圆形柱体,其一端为衔接端,可组装于牙科手机的传动端,并受牙科手机的驱动而高速的旋转;该治疗刷本体另一端则设有数个刷毛丛。
所述治疗刷本体的刷毛丛是由钛、钛合金或钛镍合金丝集结成束,再植入治疗刷本体形成。
所述治疗刷本体的刷毛丛呈水平排列、斜向排列、螺旋方向排列、或是交错形式排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构造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刷毛欉斜向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图6是已知治疗刷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 治疗刷本体
11 衔接端
12 刷毛丛
20 牙科手机
21 传动端
30 植体
50 本体
51 衔接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勤创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勤创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820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测绘仪器的调整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防雾透气VR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