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侧浇口进料流道的注塑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86033.7 | 申请日: | 2019-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903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党崇 | 申请(专利权)人: | 舟山金越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7 | 分类号: | B29C45/27;B29C45/33;B29C45/40;B29C45/38 |
代理公司: | 厦门智慧呈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2 | 代理人: | 杨唯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舟山高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浇口 进料 注塑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侧浇口进料流道的注塑模具,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包括动模和定模;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合模以形成模具型腔和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包括进料孔、流道以及侧浇口;所述进料孔开设于所述定模上,所述流道沿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的合模平面上水平布设,所述流道包括开设于所述定模上的流道上部以及开设于所述动模上的流道下部;所述动模的所述流道下部在靠近所述侧浇口一端的所在位置上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连通至所述流道且相对斜向设置。流道内的热固残料脱模时通过凹槽的斜向热固残料与动模产生干涉起到斜顶作用,易于脱离流道热固残料与连通至注塑后产品的浇注口,实现浇注口的自动分离,结构简单,易于分离,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侧浇口进料流道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的注塑产品在注塑成型之后,一般是后续通过手工把产品与浇口分离。这样既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也往往由于人工采用剪切的方式去分离,导致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现有市面上为了实现注塑成型后产品与浇口的自动分离,针对浇口的设置方式,采用了点浇口以及潜伏浇口等方式,或者是通过冲压或者超声波震动等方式,实现自动分离产品与浇口。但上述各方式较为复杂,成本比较高,且局限性也比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侧浇口进料流道的注塑模具,旨在改善现有注塑模具浇注口与产品自动分离,方式较为复杂且存在局限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方案:
一种具有侧浇口进料流道的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和定模;所述定模设置于所述动模的正上方,且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合模以形成用于成型产品的模具型腔和连通至所述模具型腔的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包括输送注塑原料的进料孔、连通至所述进料孔的流道以及设置于所述流道的端部且连通至所述模具型腔的侧浇口;所述进料孔开设于所述定模上,所述流道沿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的合模平面上水平布设,所述流道包括开设于所述定模上的流道上部以及开设于所述动模上的流道下部,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合模以使所述流道上部与所述流道下部组合构成一完整管路通道;所述动模的所述流道下部在靠近所述侧浇口一端的所在位置上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连通至所述流道且相对斜向设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动模上设有第一顶针,所述第一顶针可相对上下滑动的穿设于所述动模上且与位于所述动模上的所述流道下部接触配合;所述动模与所述定模合模时,所述第一顶针的顶端恰好位于所述流道下部的管壁上,所述动模开模后,所述第一顶针的顶端相对所述动模向上滑动以推动热固后的残料向上移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动模上设有多个推块,所述推块与所述动模的模穴构成部分所述模具型腔,且所述推块可向上推动以带动成型后的产品脱模。
作为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推块均与一个或多个第二顶针相连,所述第二顶针与所述推块之间均设有一缓冲弹簧;所述动模与所述定模合模时,所述缓冲弹簧静置于所述第二顶针与所述推块之间,所述动模开模后,所述第二顶针相对所述动模向上移动,挤压所述缓冲弹簧直至推动所述推块向上移动以实现产品的延时脱模。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浇口的孔径小于所述流道的孔径,且所述侧浇口沿所述流道的端部至所述模具型腔方向孔径逐渐缩小。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的倾斜方向与动模的水平方向呈角度a,所述角度a为30°-60°。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动模与所述定模合模以形成多个所述模具型腔,且每一所述模具型腔均相隔设置;所述侧浇口的数量与所述模具型腔的数量相同,且每一所述侧浇口均连通至同一所述流道和所述进料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舟山金越电器有限公司,未经舟山金越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860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径杆连体梯形摆臂恒等转向操控机构及多轮车
- 下一篇:一种新型LCR测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