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车辆和电解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89638.1 | 申请日: | 2019-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5803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徐少禹;张媛;吴卫楠;栗秀花;辜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0/70 | 分类号: | B60L50/70;B60L7/10;B60L15/20;H01M8/0606;H01M8/04;C25B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景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2 | 代理人: | 卢春燕 |
地址: | 1014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制动 能量 回收 系统 电解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和电解水装置,其中,车辆包括燃料电池堆、供氧系统和供氢系统,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包括电池管理器和电机控制器、电解水装置、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能量控制器。本申请结合动力电池系统和电解水装置,实现对制动能量的回收利用,不仅仅依赖动力电池系统的充电需求,可以提高制动能量回收率,以及通过电机系统将制动能量转换为电能以为电解水装置供电,电解水装置对排放物进行电解,实现制动能回收和排放物的二次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会增加车辆负重和占用空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以及包含该系统的车辆和电解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具有氢燃料电池的车辆,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排放物,该排放物为水,对于排放物的处理,一种方式是,随时地将排放物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或者,先存储到车载水箱中,再集中排放到外界环境,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影响道路和环境安全,并且对于后一种情况,随着单次加氢续驶里程的增加,将需要更大的水箱,导致占用车辆空间增大且加重车辆重量,降低能量效率。另一种方式是,进行制动能量回收,例如采用动力电池能量回收系统,但是,在能量回收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制动能量可以通过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回收至动力电池系统,其余的制动能量只能以机械能或者热能的形式消耗,能量利用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该系统可以二次利用氢燃料电池的排放物,节省资源,降低排放物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对回收制动能量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解水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其中车辆包括燃料电池堆、供氧系统和供氢系统,所述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包括:电池管理器和电机控制器;电解水装置,包括箱体、电解正电极和电解负电极,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进水口、氧气出口、氢气出口,所述电解正电极和所述电解负电极均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其中,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燃料电池堆的排水口连接,所述氧气出口与所述供氧系统连接,所述氢气出口与所述供氢系统连接,所述电解正电极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发电输出正极连接,所述电解负电极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发电输出负极连接;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电解正电极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发电输出正极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电解负电极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发电输出负极之间;能量控制器,所述能量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池管理器、所述电机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结合动力电池系统和电解水装置以及与车辆的电机系统和燃料供给系统的连接方式,不仅仅依赖动力电池的充电需求,提高对回收制动能量的利用率,以及,通过电解水装置与电机控制器和供氧系统、供氢系统的连接,利用制动能量转换的电能对排放物进行电解,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也可以为车辆的燃料电池堆提供原料,实现制动能量回收和排放物的再利用,减少能源浪费和减少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不会因为排水过多需要更大的水箱而增加车辆负重或影响能量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还包括:第一水位检测器,所述第一水位检测器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对应理想水位的位置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箱体内还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电解正电极和所述电解负电极之间,其中,所述隔板的端部、所述电解正电极的端部、所述电解负电极的端部均平齐;所述氧气出口设置在所述箱体的靠近所述电解正电极的箱壁上,所述氢气出口设置在所述箱体的靠近所述电解负电极的箱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896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