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门窗洞口的防渗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90002.9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305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刘贤忠;俞忠娣;孙杭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南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1/62 | 分类号: | E06B1/62;E06B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门窗 洞口 防渗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窗洞口的防渗结构,其包括混凝土结构和开设于混凝土结构上的洞口,洞口内安装有木框;木框和混凝土结构之间设置有固定组件;木框的外缘固定有遇水膨胀圈,遇水膨胀圈抵紧于洞口的内壁上。本实用新型设置遇水膨胀圈,使得木框边缘和混凝土结构之间通过遇水膨胀圈抵紧,从而提高防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洞口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门窗洞口的防渗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3-4所示,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浇筑混凝土时,会在需要安装门、窗的位置预留通道,使得浇筑完成的混凝土结构1上形成洞口11。然后利用螺栓7将木框2安装在洞口11内壁上,并在木框2和洞口11内壁之间嵌入砂浆进行填充,形成砂浆塞缝6。木框2安装完成后,木框2朝向室内的一侧和混凝土结构1的表面齐平,木框2朝向室外的一侧对应洞口11内壁的中部,使得木框2的侧面和混凝土结构1朝向室外的一侧存在一定距离,避免雨水直接冲刷木框2。最后将门或者窗安装于木框2内部。
由于混凝土和木质结构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木框的热胀冷缩较混凝土更大。当木框发生热胀冷缩时,木框和混凝土之间出现间隙,导致雨水从间隙中渗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门窗洞口的防渗结构,达到了提高木框和混凝土间隙位置防渗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门窗洞口的防渗结构,包括混凝土结构和开设于所述混凝土结构上的洞口,所述洞口内安装有木框;所述木框和混凝土结构之间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木框的外缘固定有遇水膨胀圈,所述遇水膨胀圈抵紧于所述洞口的内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遇水膨胀圈抵紧于木框和混凝土结构之间,当木框因为冷胀冷缩与混凝土结构之间产生间隙时,遇水膨胀圈仍然位于木框和混凝土结构之间。当雨水天气时,遇水膨胀圈遇到谁发生体积的膨胀,将木框和混凝土结构之间的间隙进行堵塞,从而提高了防渗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木框朝向室外的一侧和混凝土结构之间增设有第一防渗组件,所述第一防渗组件包括粘贴于所述木框上的防水卷材和覆盖于所述防水卷材上的砂浆保护层;所述防水卷材绕木框的周向一圈设置;且防水卷材沿着宽度方向的一侧固定于木框上,另一侧固定于混凝土结构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防水卷材设置于木框朝向室外的一侧,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渗效果。且,砂浆保护层覆盖于防水卷材层上方,从而在提高防渗效果的同时,对防水卷材进行保护,延长防水卷材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卷材位于木框和混凝土结构之间的部分形成有褶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卷材位于木框和混凝土结构之间的部分长度,大于所述木框朝向室外一侧的边缘和混凝土结构朝向室外一侧的最小距离;当木框和混凝土结构之间出现间隙时,防水卷材的褶皱会慢慢被拉直从而抵消木框和混凝土结构之间的距离差,进而提高防渗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连接筋和插接槽;连接筋预埋于所述混凝土结构对应洞口的侧壁上,所述连接筋垂直于洞口的内壁设置;所述插接槽开设于木框朝向室内的一侧,所述插接槽贯通木框边缘的端面设置;所述连接筋和插接槽插接配合,且所述插接槽内填充有砂浆填充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木框和混凝土结构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增强木框和混凝土结构之间的形变一致性,能够减小由于木框热胀冷缩导致的木框和混凝土结构之间间隙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筋选用螺纹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强连接筋和砂浆填充块之间的机械咬合力,从而增强木框和混凝土结构之间的连接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南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南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900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命线能量缓冲器
- 下一篇:一种变压吸附制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