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及气体污染物降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90409.1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8680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苏小东;蒋增艺;周瑶;成祝;邓星;冉琴;刘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32 | 分类号: | B01D53/32;B01D53/04 |
代理公司: | 重庆蕴博君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3 | 代理人: | 刘泽峰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板式 介质 阻挡 放电 反应器 气体 污染物 降解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降解率的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及气体污染物降解装置。它包括相对设置的高压电极板和接地电极板,高压电极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放电针,高压电极板和接地电极板之间设有横向的介质支撑板,介质支撑板和高压电极板之间设有竖向的介质密封板,介质密封板、介质支撑板和高压电极板围合成用于气体反应的密封空间,介质密封板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介质支撑板和高压电极板之间还设有若干与所述放电针对应排列的介质分隔板,相邻的两块介质分隔板之间形成相应放电针的反应气槽,相邻的两个反应气槽之间相互连通且形成“蛇形”气路,“蛇形”气路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分别与介质密封板上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等离子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及气体污染物降解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主要是线筒式、筒筒式和平板式这三种结构。线筒式和筒筒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结构较复杂、受气阻影响大、且降解产物附着在介质上易造成堵塞,不利于污染物的持续降解;平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结构简单、能防止堵塞,但放电区容积较小、活性粒子与污染物接触时间少,降解效果不理想。
后来出现了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如专利申请号为“200610104653.X”、名称为“一种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方法”;专利申请号为“201710071717.9”、名称为“一种平板针尖放电式等离子发生体”。但是,现有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中,污染物进气口进入与活性粒子反应时,有停留时间短、反应不充分的问题,导致污染物的降解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降解率的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及气体污染物降解装置。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包括相对设置的高压电极板和接地电极板,所述高压电极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放电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板和接地电极板之间设有横向的介质支撑板,介质支撑板和高压电极板之间设有竖向的介质密封板,介质密封板、介质支撑板和高压电极板围合成用于气体反应的密封空间,所述介质密封板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介质支撑板和高压电极板之间还设有若干与所述放电针对应排列的介质分隔板,相邻的两块介质分隔板之间形成相应放电针的反应气槽,相邻的两个反应气槽之间相互连通且形成“蛇形”气路,“蛇形”气路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分别与介质密封板上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蛇形”气路由所述介质分隔板交错设置形成。
优选地,所述分隔板上设有可拆卸的吸附剂,用于选择性吸附降解目标。
优选地,所述介质密封板、介质支撑板和介质分隔板均为石英玻璃板。
一种气体污染物降解装置,包括空气压缩机、与所述空气压缩机通过管道连接的气体发生装置、气体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的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与所述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电连接的电源,所述介质密封板上的进气口与所述气体发生装置的输出端连通,所述介质密封板上的出气口与所述气体吸收装置的输入端连通。
优选地,所述所述空气压缩机与气体发生装置连接的管道上设有气阀和转子流量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在反应器两电极之间设计成“蛇形”气路,增加了气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使其可以与活性粒子充分反应,进而提高了气体污染物降解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气体污染物降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技学院,未经重庆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904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