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工球铁类铸件钳体衬套孔的铰刀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91243.5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555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杨碧波;周郁远;管腾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77/14 | 分类号: | B23D77/14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秦晓刚 |
地址: | 311203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工 球铁类 铸件 衬套 铰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工球铁类铸件钳体衬套孔的铰刀,采用整体硬质合金制造,包括:导向部分,所述导向部分位于铰刀头端;切削部分,所述切削部分设有前段切削刃和后段切削刃且后段切削刃的直径大于前段切削刃直径,其中,前段切削刃用来去除加工余量,后段切削刃用来实现精铰加工;校准部分,用于对孔径的校准及避开已加工的孔径表面;夹持部分,所述夹持部分使用液压刀具夹持。本实用新型在满足尺寸要求的前提下,两段切削刃中,前段切削刃用来去除余量,保证精加工余量均匀,后段切削刃用来满足产品尺寸要求,提升刀具加工寿命,因而避免了铰刀出现跳动、余量等问题,解决了衬套孔直径加工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具体涉及在加工中心上加工汽车零部件球铁类铸件钳体衬套孔直径的精加工刀具。
背景技术
传统的球铁类铸件衬套孔加工工艺通常为:钻底孔-铰孔,铰孔单边留0.15mm加工余量,以保证最终孔径及表面粗糙度,该类工艺方法一直存在衬套孔直径加工不稳定的情况,主要问题为钻底孔后,铰刀由于跳动、余量等问题,造成加工尺寸超差,影响产品质量,造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加工球铁类铸件钳体衬套孔的铰刀,解决衬套孔直径加工不稳定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工球铁类铸件钳体衬套孔的铰刀,采用整体硬质合金制造,包括:
导向部分,所述导向部分位于铰刀头端,具有引导铰刀准确切入钳体衬套孔的引导锥角;
切削部分,所述切削部分设有前段切削刃和后段切削刃且后段切削刃的直径大于前段切削刃直径,其中,前段切削刃用来去除加工余量,后段切削刃用来实现精铰加工,所述加工余量为0.25-0.35mm,精铰加工量为0.8-1.2mm;
校准部分,所述校准部分设有0.003-0.005/10的倒锥角度,用于对孔径的校准及避开已加工的孔径表面;
夹持部分,所述夹持部分使用液压刀具夹持。
可选的,所述加工余量为0.3mm。
可选的,所述精铰加工量为0.1mm。
可选的,该铰刀为6刃铰刀且设计为螺旋刃。
可选的,螺旋刃的螺旋角10°。
可选的,该铰刀设有通过冷却水的内冷通道,所述切削部分在刃口处设有与内冷通道连通的内冷出水孔。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整体硬质合金制造,同时设有两段切削刃,保证产品的加工尺寸要求,在满足尺寸要求的前提下,两段切削刃中,前段切削刃用来去除余量,保证精加工余量均匀,后段切削刃用来满足产品尺寸要求,提升刀具加工寿命,因而避免了铰刀出现跳动、余量等问题,解决了衬套孔直径加工不稳定的问题。
2、设计为6刃铰刀,内部设计有内冷通道,刃口处设计有内冷出水孔,排屑刃口设计为螺旋刃,螺旋角10°,保证加工时通过内冷系统将铁屑从两边顺利排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铰刀出现跳动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加工球铁类铸件钳体衬套孔的铰刀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加工球铁类铸件钳体衬套孔的铰刀的局部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加工球铁类铸件钳体衬套孔的铰刀的轴向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912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儿科高热降温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高硬度的组合式开孔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