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置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燃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91860.5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6497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琚雪明;刘华龙;刘义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 | 分类号: | F02M35/10;F02M35/104;F02B23/08;F02F1/2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王惠萍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置缸内 直喷 增压 汽油机 燃烧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置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燃烧系统,包括进气道、缸盖燃烧室和火花塞,所述进气道的口径为沿气流方向逐渐减小。本实用新型的中置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燃烧系统,采用渐缩式进气道,在不损失滚流比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了进气道的流量系数,提升了充气效率,提升了燃烧效率,降低了排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置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燃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以及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针对汽车节能减排的相关法规更加严格,与传统的气道喷射汽油机(PFI)相比,缸内直喷汽油机(GDI)可更精确的控制喷油、采用更高的压缩比,与增压技术相结合,配合Down-Sizing和Down-Speeding策略因其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及相对较低(和混合动力、电动车技术、HCCI技术相比)的成本优势,且目前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具备量产条件,目前已成为是汽油发动机的主要发展方向。缸内直喷发动机又因为喷油器的布置位置不同,分为中置和侧置两种方式。针对喷油器侧置的直喷机来说,由于喷油特性影响,容易造成油束撞击缸壁,引发机油稀释和提升超爆风险,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并且,目前由于发动机进气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气门座圈高度和位置的影响,需要考虑气门座圈压装位置的避让,导致气流在进入缸内过程中导致气体流通速度降低和缸内滚流比受限,因此需要对进气道和燃烧室进行精细的优化匹配设计,保证在各种工况下进气道都能提供足够强的滚流,同时又不损失进气。
而且随着我国油耗和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提高发动机热效率,降低发动机的油耗成为汽车厂商研究的重点。燃烧系统开发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还有较大潜力可以发掘。现有常规发动机为了保证高动力输出,将发动机的压缩比控制在11以下,进气道优先保证高流量系数,导致缸内滚流水平较弱,燃烧速度慢,部分负荷下油耗较高,最大热效率只能达到36%,处于较低水平。
为此需要将现有常规的燃烧系统进行优化,提升燃烧效率,降低排放,以满足高效燃烧系统汽油机的动力性和油耗指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置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燃烧系统,目的是提升燃烧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中置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燃烧系统,包括进气道、缸盖燃烧室和火花塞,所述进气道的口径为沿气流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进气道具有一个大径端和一个小径端,大径端的开口直径与小径端的开口直径比例为2:1。
所述缸盖燃烧室包括进气侧挤气区和排气侧挤气区,进气侧挤气区的长度为10~15mm,排气侧挤气区的长度为5~10mm。
所述进气侧挤气区和排气侧挤气区的间隙均为0.5~1mm。
所述火花塞的中心电极伸入所述缸盖燃烧室内5mm。
本实用新型的中置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燃烧系统,采用渐缩式进气道,在不损失滚流比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了进气道的流量系数,提升了充气效率,提升了燃烧效率,降低了排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置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燃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缸盖燃烧室的俯视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进气道;2、进气门;3、缸盖燃烧室;4、活塞顶面;5、进气侧挤气区;6、排气侧挤气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918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电站接地网双层结构
- 下一篇:一种胸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