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上下的抓绳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95803.4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833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彭延领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延领 |
主分类号: | A62B1/14 | 分类号: | A62B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1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上下 抓绳器 | ||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上下的抓绳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动上下的抓绳器,包括变内径绳槽、限速器和失重脱钩装置。人员上行时,与人员安全带连接的大力马绳(8)拉动变内径绳槽上行;下行时,失重脱钩装置通过细绳一(17)带动变内径绳槽下行。当人员失重时或人员下行超过限速时,失重脱钩装置脱钩,大力马绳(8)向下拉动变内径绳槽倾斜或翻转,纤维绳弯折并被卡在长螺杆二(10)与长螺杆三(11)形成的叉状结构内。达到防止人员坠落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安全设备,所属分类为A62B1-00从建筑物或类似物上降人用的装置、或A62B1-06使用绳降装置的。具体为一种适合纤维绳类的抓绳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高空作业设备主要是高空作业安全带,其结构比较简单,主要由带子和金属配件组成,并通过金属配件固定到绳索上。当需要上下移动高空作业位置时,需要手动移动金属配件。虽然有些抓绳器依靠抓绳器的自重能自动下行,但在人员下行过程中,一旦人员失重,只有当人员下行的速度大于抓绳器下行的速度后一段时间,抓绳器才有可能会触发抓绳,显然抓绳器的抓绳距离较长,人员受到的冲击力较大。依靠自重自动下行的抓绳器,其下行的顺滑与否、与触发抓绳的灵敏度是矛盾的,如果下行顺畅,触发抓绳的灵敏度就差,抓绳距离就长;如果抓绳灵敏度高抓绳距离短,其下行易被干扰,常常意外触发抓绳,下行不顺畅。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自动上下的抓绳器。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自动上下的抓绳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内径绳槽、限速器和失重脱钩装置,进一步地,变内径绳槽由左部分和右部分形成;进一步地,左部分由左上片(4)、中片(3)、线一(2)、左把手(14)和左下片(1)形成。进一步地,右部分由右上片(13)和右下片(16)形成。进一步地,限速器由棘轮(31)、棘爪(32)、外罩(33)形成。进一步地,失重脱钩装置由叉(19)、钩(27)、线二(24)、拉簧二(25)、外壳(22)和铅坠(23)形成。右上片(13)外侧有手柄,右下片(16)外侧有手柄,中片(3)头部内侧为弧形,左把手(14)外侧有手柄。进一步地,叉(19)俯视为U形,钩(27)头部内侧为弧形,棘轮(31)的轮齿面倾斜方向为顺时针但轮齿尖倾斜方向为逆时针,棘爪(32)右侧下边为弧形,并且比左侧质量大。进一步地,左上片(4)与左下片(1)使用活节螺栓一(6)和长螺杆一(5)固定,中片(3)安装在活节螺栓一(6)上,右上片(13)与右下片(16)使用短螺杆(9)和长螺杆二(10)和长螺杆三(11)固定。进一步地,活节螺栓二(12)依次旋进左上片(4)、右上片(13)、穿过扭簧(15)、再依次旋进左把手(14)、右下片(16)和左下片(1)。扭簧(15)两端抱住长螺杆一(5)和长螺杆三(11)。棘轮(31)安装在外罩(33)腔内,部分轮齿裸露在外罩(33)左侧,棘爪(32)安装在外罩(33)腔内,棘轮(31)和棘爪(32)在同一个平面上。进一步地,用AB胶将限速器固定在左上片(4)和左下片(1)之间、长螺杆一(5)左边,露出外罩(33)的棘轮轮齿伸入变内径绳槽内并且轮齿尖向下。扁头螺丝(26)将钩(27)固定在叉(19)内,拉簧二(25)两端与叉(19)和外壳(22)连接,线二(24)穿过拉簧二(25)连接钩(27)尾部与铅坠(23)。右部分上面有长螺杆二(10)和长螺杆三(11)形成的叉状结构。进一步地,左部分上面有大力马绳(8)连接活节螺栓一(6)头部与活节螺栓二(12)头部,左部分下面通过细绳一(17)连接弹簧扣(18)。进一步地,中片(3)和左把手(14)通过线一(2)连接。线一(2)在限速器外侧。进一步地,细绳二(20)一端与叉(19)相连,另一端用来与人员安全带连接。进一步地,细绳三(21)一端与外壳(22)上部相连,另一端用来与人员安全带相连。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延领,未经彭延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958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