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97085.4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14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盛林;邹毅;张涛;高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恒超锂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416 | 分类号: | G01N27/416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5 | 代理人: | 刘斌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电解质 锂离子 迁移 测试 装置 | ||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为了解决现有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两锂片对称性差、铝塑膜密封方式复杂,而导致的测试重复性差和操作难度系数大成本高等问题,要点是包括隔膜、锂片、电池外壳、集流板,极耳分体或一体成型在集流板,两锂片由隔膜分隔,限位于集流板上开设的位置对称的定位槽内,并在集流板上开设槽定位线体实现电池的密封,效果是提升体系的操作可重复性和再现性,有效降低锂片与集流体接触电阻,结合控制电解液量使体系较短时间内到达稳定状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涉及一种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用不锈钢电极将对称的锂箔夹紧,整个装置浸入电解液中进行测试,此装置虽然能测试离子迁移数,但是因为仅通过夹紧的方式,会使电极部分锂箔难以完全对称,两电极间的距离不完全固定,导致测量体系的结果重现性差。而且现有的扣电或铝塑膜的密封方式,操作比较烦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其电极间的锂片无法对称而导致体系结果重现性不够理想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包括隔膜、锂片、电池外壳,还包括集流板,极耳分体或一体成型在集流板,两个锂片由隔膜分隔,隔膜位于两个集流板间,集流板具有安装锂片的定位槽并将所述锂片限位其内,且两个定位槽在各自集流板的位置对称。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槽外周开有密封线槽,密封线配合安装在密封线槽其内,电池外壳位于集流板的外侧,隔膜与集流板面面接触,电池外壳位与集流板面面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两组卡扣,各卡扣的两端均具有扣体,电池外壳具有卡扣槽,卡扣的扣体与相应的卡扣槽配合安装,将两个电池外壳紧固。
进一步的,所述的集流板是铜板,电极是锂片。
进一步的,定位槽是锂片定位圆槽,密封线槽是O型圈线槽。
进一步的,密封线为圆形截面线。
进一步的,密封线槽是O型圈方形线槽。
进一步的,密封线的线径为3.0mm,O型圈方形线槽的深度是1.5mm,宽度为3.0mm。
进一步的,密封线为氟橡胶密封线。
进一步的,定位槽的槽深是0.5mm,定位槽是圆形定位槽,其直径为30.0±0.1m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使用集流板,优选为铜片,替换现有技术中的厚度极小的铜箔,其目的是具有厚度的集流板能够形成定位槽,且定位槽位置对称,从而将隔膜与电极间的具有厚度的锂片能够基本完全对称,提升体系的操作可重复性和再现性,有效降低锂片与集流体接触电阻,结合控制电解液量使体系较短时间内到达稳定状态。锂片通过槽配合,能够提高其与集流板的接触性,也能有益于降低接触电阻及降低初始阻抗。在集流板上开设槽定位线体实现电池的密封。
附图说明
图1为测试装置的外形图;
图2为测试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铜片示意图;
图4为对比例稳态曲线;
图5为实施例1稳态曲线;
图6为实施例2稳态曲线;
图7为实施例1与对比例的阻抗对比图。
1.隔膜,2.锂片,3.集流板,4.电池外壳,5.极耳,6.定位槽,7.密封线槽,8.扣体,9卡扣槽,10.密封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恒超锂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大连恒超锂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970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