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立体包装袋的折痕形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11561.3 | 申请日: | 201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384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张静;李贞贞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静;李贞贞 |
主分类号: | B65B43/10 | 分类号: | B65B43/10;B65B41/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8 | 代理人: | 王永文 |
地址: | 266041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体 装袋 折痕 形成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体包装袋的折痕形成装置,设置包括一成型底板组件,用于将包装膜卷覆在所述成型底板组件上形成折边;在所述成型底板组件的两侧各设置有一狭缝,并且所述包装膜从两侧覆盖在所述狭缝上;一插片组件具有对应的插片,从所述狭缝插入预定深度,用于形成所述包装袋侧面的M型折痕;其中,所述成型底板组件设置采用可调整宽度的两个底板,所述底板拼合形状采用梯形设计,其最窄尺寸对应包装袋的宽度;所述底板分别与第一丝杆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内的螺纹方向相反设置,并同轴装配在一第一螺纹杆上。本实用新型立体包装袋的折痕形成装置对设备的调整更加方便,而且其调整结构简单易实现,体积更小,处理过程更稳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机械的装置,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对包装袋进行立体折痕加工的包装机械模块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包装机械中,尤其是针对食品的包装袋,例如面条等,往往需要在包装袋的包装过程和之前进行包装袋的立体折痕预加工,即将等待使用的包装袋进行侧边的M型折痕加工,其通常是采用将包装袋向下弯折后,使用侧边的插片向内插入,控制插入的尺寸来实现对M型折痕的大小控制。但包装袋本身规格也不统一,导致在包装机的加工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包装袋大小(指包装袋的整体尺寸大小,不同于M型折痕的深度大小),设置不同的包装机,其成本极高。
如图1和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立体包装机的折痕工作原理,通常包装膜100以成卷的方式存放,包装膜100的宽度要在成型包装袋宽度的两倍以上,以便能够有重合用于黏合的部分。卷膜从设备的底部通过多个辊轮101的传动或驱动,通过设备的底部卷绕输送到右端,并通过成型底板组件102上进入折叠工作模块,如图2所示,在成卷的状态下,所述包装膜100为平展展开状态(I),在进入所述成型底板组件102时向内第一次弯折(II),弯折后的包装膜100覆盖在成型底板组件102的两侧,两侧具有缝隙,并左右各设置一插片可以插入到缝隙中,从而形成第二、第三和第四次折叠(III,IV,V),然后经过预热和热压成型,就可以形成带有M型压痕的包装袋,成型后,在进入包装工位之前再经过一次展开,但此时保留M型的压痕,在后续包装过程中直接可以形成具有M型压痕的包装袋。
所述第一次折痕的宽度,也就是所述成型底板组件的最窄处宽度是包装袋在包装后的正面宽度,所述插片插入缝隙的深度,是所述包装袋在包装后的侧面高度的一半,所以,如果能够对成型底板组件的宽度和插片插入缝隙的深度进行调整,就可以调整设备适应各种型号和尺寸的包装袋。最终包装成型后,包装袋的侧边挺立,折痕明显、均匀,不会回弹。
本申请的实用新型人一直在致力于立体包装袋的包装机改进,之前的包装机在针对不同尺寸的包装袋设置方案时,仍然存在结构复杂,不方便调整的问题。此外,由于包装袋的折痕处理过程较长,容易形成驱动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包装袋的折痕形成装置,针对现有技术的M型折痕包装袋加工方式,提供一种更成熟、更方便操作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立体包装袋的折痕形成装置,其设置具有一支架,并包括一成型底板组件,用于将包装膜卷覆在所述成型底板组件上形成折边;在所述成型底板组件的两侧各设置有一狭缝,并且所述包装膜从两侧覆盖在所述狭缝上;一插片组件具有对应的插片,从所述狭缝插入预定深度,用于形成所述包装袋侧面的M型折痕;其中,所述成型底板组件设置采用可调整宽度的两个底板,所述底板拼合形状采用梯形设计,其最窄尺寸对应包装袋的宽度;所述底板分别与第一丝杆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内的螺纹方向相反设置,并同轴装配在一第一螺纹杆上。
所述的立体包装袋的折痕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插片组件还包括对应的移动块,所述插片设置在所述移动块上,所述移动块分别与第二丝杆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丝杆螺母内的螺纹方向相反设置,并同轴装配在一第二螺纹杆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静;李贞贞,未经张静;李贞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115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细胞破碎仪
- 下一篇:一种测定乳化沥青对旧沥青作用的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