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舶尾气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13451.0 | 申请日: | 201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322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滕强;王晓玲;李晓;刘迪;王美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92 | 分类号: | B01D53/92;B01D53/60;C25B1/26;C25B1/16;F01K27/00;F03B13/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王银炯 |
地址: | 2643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尾气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舶尾气处理装置,涉及一种船舶防污染技术。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船舶尾气难于处理的问题。本船舶尾气处理装置,包括氧化装置、脱硫脱硝塔、废液净化装置,装置之间具有联通路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利用尾气余热发电的温差发电装置、对压载水进行淡化的海水淡化装置,温差发电装置为电解装置供电,温差发电装置排出的冷却后的尾气通入到氧化装置,海水淡化装置产生的部分蒸汽与电解产生的氯气同时通入到氧化装置中,氧化装置排气管联通脱硫脱硝塔,脱硫脱硝塔及氧化装置的排排液管均联通废液净化装置。本实用新型既能利用柴油机尾气余热又能减少环境的污染,同时极大的减少了脱硫脱硝塔反应过程所需的海水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船舶防污染技术,特别是一种船舶尾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水路运输将是各国之间贸易最主要的方式。然而由于船舶柴油机燃烧的柴油品质较差,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颗粒物较多。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仅2012年穿用柴油机NOx排放量约为1900万吨,SOx排放量约为1024万吨,分别占全球NOx、SOx排放量的15%和13%。它们经大气循环迁移转化,在陆地、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产生沉积,导致生态系统衰退和海洋酸化,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尾气中NOx主要包括NO、NO2、N2O、N2O5等,其中NO占90%以上。NO在空气中容易氧化为NO2,会对人体的心脏和肺产生毒害作用。SOx中95%为SO2,SO3仅占5%。SO2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损害,并且也是酸雨的主要成因,对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综上所述,控制船舶尾气NOx、SOx排放的关键是对NO和SO2进行脱除。
综上,本领域内缺乏一种高效节能、高效减排的船舶废气处理工艺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船舶尾气处理装置,本船舶尾气处理装置能够净化船舶尾气中的有害物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船舶尾气处理装置,包括氧化装置、脱硫脱硝塔、废液净化装置,装置之间具有联通路径,还包括利用尾气余热发电的温差发电装置、对压载水进行淡化的海水淡化装置,温差发电装置为电解装置供电,电解装置电解海水淡化装置产生的NaCL溶液,电解产生的氢气储存到储存罐,温差发电装置排出的冷却后的尾气通入到氧化装置,海水淡化装置产生的部分蒸汽与电解产生的氯气同时通入到氧化装置中,氧化装置排气管联通脱硫脱硝塔,脱硫脱硝塔及氧化装置的排排液管均联通废液净化装置,电解装置排液管联通脱硫脱硝塔;还包括流体动能发电装置,流体动能发电装置利用从脱硫脱硝塔流出的Na2SO4、NaNO3、NaNO2、NaOH、NaCL组成的混合液发电。
一种船舶尾气处理装置,利用船舶尾气余热作为热源,利用海水淡化装置产生淡水作为冷源,进行温差发电,温差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用于为电解装置供电,海水淡化装置产生的NaCL溶液通入电解装置进行电解,电解产生的氢气储存到储存罐,温差发电装置排出的冷却后的尾气通入到氧化装置,将海水淡化装置产生的部分蒸汽与电解产生的氯气同时通入到氧化装置中,将尾气中的NO及SO2氧化为NO2和SO3;将尾气中的NO及SO2氧化为NO2和SO3;然后将含有少量HCL的NO2和SO3气体送到脱硫脱硝塔;使得从脱硫脱硝塔流出的Na2SO4、NaNO3、NaNO2、NaOH、NaCL组成的混合液流过流体动能发电装置发电,发出的电能为海水泵供电,海水泵为脱硫脱硝塔供水,将氧化过程产生的HCL和HCLO混合溶液及从流体动能发电装置出来的Na2SO4、NaNO3、NaNO2、NaOH、NaCL组成的混合液共同混合产生的混合液输送到废液净化装置中净化后排出,电解装置产生的NaOH溶液输送到脱硫脱硝塔中喷洒吸附氧化装置产生的NO2和SO3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未经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134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