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次使用的消化内镜专用病理瓶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28470.0 | 申请日: | 201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815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刘翠;陈佳;王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长海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0/04 | 分类号: | A61B10/04;A01N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 31280 | 代理人: | 龚敏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次 使用 消化 专用 病理 | ||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次使用的消化内镜专用病理瓶,包括拨棒、存储瓶和瓶盖,拨棒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拨棒芯,拨棒芯至少有两节,且沿轴向依次布置在外壳内,外壳的底部开有出芯口,外壳的一侧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设置有一推柄;存储瓶具有至少两个腔室,其中,一个用于存储活检组织,至少一个为干燥的,用于放置拨棒。在本实用新型中,拨棒采用多节拨棒芯设计,并由推柄依次顶出,由拨棒多次粘取活体组织,并保存于存储瓶中,使得病理瓶集活体组织转移与组织存储功能为一体,能够完成活体组织的多次转移和存储,较传统活体组织转移,能够大大缩短组织转移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次使用的消化内镜专用病理瓶。
背景技术
消化系统疾病在多数的内镜诊疗过程中含有病理诊断,其中避免不了活体组织的同一部位多块组织的取出,在内镜检查时,若同时出现良性和恶性病变时,对于不同病变需更换一次性活检钳,对于转移组织的用具不得污染活检组织。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组织转移方法是采用镊子或血管钳夹取一张剪裁后的纤维纸片粘取组织转移至病理瓶内。该方法存在诸多弊端:①纸片剪裁和准备需要额外的人力及物力;②纸片易褶皱,遇水后易变软,粘取费力;③镊子夹持纸片过程中常出现纸片及组织的滑脱,导致标本留取失败。以上问题均可能增加手术时间、降低活检成功率。目前临床上的病理瓶仅仅具有储存作用,缺乏组织抓取和转移作用,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内镜诊疗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临床上还未有专用的活体组织转移工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集活体组织转移与组织存储为一体且能多次粘取活体组织的专用病理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次使用的消化内镜专用病理瓶,包括:
一拨棒,所述拨棒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拨棒芯,拨棒芯至少有两节,且沿轴向依次布置在外壳内,外壳的底部开有出芯口,外壳的一侧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设置有一推柄;
一存储瓶,所述存储瓶具有至少两个腔室,其中,一个用于存储活检组织,至少一个为干燥的,用于放置拨棒;
一瓶盖,所述瓶盖用于盖合所述存储瓶。
优选地,在所述的多次使用的消化内镜专用病理瓶中,所述瓶盖内具有一密封垫,所述密封垫能够相对瓶盖转动。
优选地,在所述的多次使用的消化内镜专用病理瓶中,所述拨棒的一端固定在密封垫上。
优选地,在所述的多次使用的消化内镜专用病理瓶中,所述拨棒芯呈台阶轴状或圆台状,其小径端朝向出芯口。
优选地,在所述的多次使用的消化内镜专用病理瓶中,所述拨棒芯的小径端为勺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拨棒与病理瓶有机结合,集组织抓取、转移与存储功能为一体,能够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内镜诊疗需要;
2)采用拨棒取代传统纸片作为组织转移用具,使得组织转移操作更加便捷、高效、可靠;
3)拨棒采用多节独立拨棒芯设计,对于具有不同病变组织转移,能够实现连续多次转移和存储病变组织,不仅缩短了组织转移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够满足活检组织转移过程中不被污染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病理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拨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拨棒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拨棒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长海医院,未经上海长海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284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路边剪裁树干的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带有防烫机构的落地式咖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