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流互感器极性校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33571.7 | 申请日: | 2019-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146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晖;杨朋威;张平;杜智超;齐英伟;李斯特;陈更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5/02 | 分类号: | G01R35/02;G01R31/7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闫圣娟 |
地址: | 010000 内蒙古自治区呼***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流 互感器 极性 校验 装置 | ||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电流互感器极性校验装置,通过无线通信和设置远程控制的第二开关,使得电流互感器的测量通过一个检测人员就可以完成,减少了人力浪费,检测时不必使用对讲机等通信设备,避免了测量干扰,测量准确度较高,同时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同时远程控制脉冲开关,能够自主关闭,避免长时间接通造成蓄电池电能的浪费,节约能源,同时不需要手动接触接通电流互感器的检测电源,减少了触电的危险,大大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力检测相关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电流互感器极性校验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并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电流互感器极性测试是新安装的电流互感器必须进行的测试项目,电流互感器极性的正确性对于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差动电流计算、功率方向判断、电量采集装置计量结果的正确等至关重要。目前,电流互感器极性通常采用互感器综合测试仪校验,常规互感器综合测试仪集成了互感器误差测试、极性测试、伏安特性测试、二次压降负载测试等功能,设备价格高、体积大、质量重、普及率低。在电流互感器安装后进行测量将这样庞大的设备移动到测量现场是不现实的。
目前市场上尚无专用于测试电流互感器极性的装置,未配置常规互感器综合测试仪的变电站调试,检修班组通常采用“电池点极性法”来校验电流互感器极性。安装后的电流互感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并不在同一位置,有的甚至相隔十几米,如500kV GIS设备上安装的电流互感器,一次侧的出线需要设置在GIS设备上,而二次侧的出线设置在GIS断路器汇控箱内,由于GIS体积较大,使得一次侧和二次侧的测量点位置相隔较远。采用“电池点极性法”的原理是在电流互感器一次侧通过大的突变直流电流,在二次侧测量二次侧电流的方向,进而判断电流互感器的极性。需要在电流突变的同时检测二次侧电流的方向,该方法在进行测量时由于一次侧和二次侧的测量点位置相隔较远需要至少两个测量人员配合工作,造成人力的浪费,并且测量效率较低。同时操作繁琐,制作可靠串联的干电池组复杂;串联干电池组容量小、放电快;无法同时适应不同变比、容量的电流互感器;对于测量点较远的电流互感器的测量使用对讲机,对测试结果有较大干扰,影响极性判断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电流互感器极性校验装置,通过无线通信和设置远程控制的第二开关,使得电流互感器的测量通过一个检测人员就可以完成,减少了人力浪费,检测时不必使用对讲机等通信设备,避免了测量干扰,测量准确度较高,同时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同时远程控制脉冲开关,能够自主关闭,避免长时间接通造成蓄电池电能的浪费,节约能源,同时不需要手动接触接通电源,减少了触电的危险,大大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流互感器极性校验装置,包括通过无线连接的一次侧装置和二次侧电流检测装置;一次侧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蓄电池组、第一控制器、脉冲开关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一次侧接线端,第一控制器分别与脉冲开关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所述蓄电池组的输出端通过脉冲开关连接至一次侧接线端;
所述二次侧电流检测装置包括电流检测仪表、第二控制器、第二开关和第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第二控制器分别与第二开关和第二无线通信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组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蓄电池,根据串联蓄电池的数量设置多个输出端,还包括调压旋钮,所述调压旋钮连接蓄电池组的各个电压输出端和一次侧接线端。
进一步地,串联连接的蓄电池的其中一个蓄电池的负极固定连接一次侧接线端的负端子,每个蓄电池的正极作为蓄电池组的各个输出端连接至调压旋钮,调压旋钮旋转调节接通其中的一个输出端和一次侧接线端的正端子。
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组为铅酸蓄电池、锂电池、镍氢蓄电池或胶体蓄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335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水LED驱动电源结构
- 下一篇:一种门体结构及具有其的观光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