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旋挖桩成孔施工的可部分回收的超长钢护筒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42349.3 | 申请日: | 2019-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216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万永超;李家龙;段益庆;马占臣;刘国君;杨德嵩;何剑;杨成方;金大森;许睿龙;潘玉白;龚树洪;杨成周;王玉松;许开金;王薇焱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66 | 分类号: | E02D5/66;E02D5/38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周亚飞 |
地址: | 650501 云南省昆明市经开区***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旋挖桩成孔 施工 部分 回收 超长 钢护筒 | ||
一种用于旋挖桩成孔施工的可部分回收的超长钢护筒,包括上部钢护筒(1)和下部钢护筒(2),其特征在于:在上部钢护筒(1)上端有加劲箍板(11);在下部钢护筒(2)上端有加劲箍板(21)和对位装置(22),下部钢护筒(2)下端有加劲箍板(23),且上部钢护筒(1)和下部钢护筒(2)通过对位装置(22)活动连接。该实用新型可回收部分护筒,避免超长护筒无法取出造成施工成本增加,在旋挖桩成孔领域属先进技术,为复杂地质条件下旋挖桩优质、高效低成本成孔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具有很高的推广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旋挖桩成孔施工的可部分回收的超长钢护筒,主要适用于碎石土、砂砾层、未固结土体较厚等地质条件下旋挖桩成孔时保护钻孔不坍塌的保护措施。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旋挖钻孔灌注桩的应用日益广泛,旋挖钻孔灌注桩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成桩也面临着不同的难题,如在碎石土、高填方区及砂砾层较厚的地区普遍存在塌孔严重,成孔困难,沉碴厚度大等问题,对旋挖桩成桩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无法成桩的现象,针对此类问题,通常采用传统成孔工艺的基础上加超长钢护筒(使用钢板桩打桩机锤击入土)护壁,减少塌孔现象及沉渣现象。但该传统工艺遇到桩孔较深时会出现护筒无法拔出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护筒埋深超过12m时(同时也是钢板桩打桩机操作高度),护筒就难以拔出,无法回收再利用,施工成本成倍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针对旋挖桩在未固结土体、碎石土体及砾砂较厚的复杂地质条件下旋挖桩成孔使用的可部分回收的新型超长钢护筒。
具体采用了下列的设计结构以及设计方案:
一种用于旋挖桩成孔施工的可部分回收的超长钢护筒,包括上部钢护筒1 和下部钢护筒2,在上部钢护筒1上端有第一加劲箍板11;在下部钢护筒2上端有第二加劲箍板21和对位装置22,下部钢护筒2下端有第三加劲箍板23,且上部钢护筒1和下部钢护筒2通过对位装置22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劲箍板11一周均匀布置有第一吊装孔111。
优选的,所述第二加劲箍板21一周均匀布置有第二吊装孔211。
优选的,所述对位装置22呈喇叭形,对位装置22均匀布置在第二加劲箍板21上。
优选的,所述对位装置22向外倾斜,方便上下段钢护筒对接的同时防止上部钢护筒1和下部钢护筒2产生水平错位。
优选的,所述第三加劲箍板23设有刃角233,刃角233为45°,降低了入土阻力。
工作原理:上部钢护筒1和下部钢护筒2均为圆筒状,其中上部钢护筒1 长度为12m,下部钢护筒长度为设计桩长度减去12m,筒壁厚均为1.2cm,筒直径均为为设计桩直径加10cm,由施工现场根据设计桩径确定规格数量,工厂进行专业生产后运至施工现场。在上部钢护筒1和下部钢护筒2的上端分别焊接有环形第一加劲箍板11环形第二加劲箍板21,箍板宽度约为35cm,厚度为2cm,保证钢护筒在锤击入土的时候护筒不被破坏。第一加劲箍板11和第二加劲箍板 21上分别均匀地设有第一吊装孔111和第二吊装孔211,距离筒口15cm,现场运输及护筒就位时,将钢丝吊绳一端用卡绳固定,另一端与吊车吊钩连接,均匀布置的吊孔可保证护筒就位时保证竖直。第二加劲箍板21上均匀焊接八个对位装置22,对位装置由直径25cm的三级钢筋废料制作,焊接长度为15cm,超出筒口长度30cm,以5~10°倾角向四周散开。
具体施工步骤为:
步骤一,定位。根据根据桩位位置和现场情况,将场地平整压实后,即可测量放桩位。由现场测量员测出桩中心点4,以桩中心点4为基准,通过定位线5 埋设十字钢筋桩6,做好标识,并注意保护,以便施工过程中随时复核桩位,保持桩位的准确性,然后请测量监理工程师复测无误后方可进行钻孔施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423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灭火弹挂载装置及灭火无人机
- 下一篇:一种船艇防侧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