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蜂窝型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72526.2 | 申请日: | 201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331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景宝金;李成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F28F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俞涤炯 |
地址: | 20000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蜂窝 换热器 通道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蜂窝型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包括多个尺寸相同且均为正六边形的管道,管道包括一第一类管道和一第二类管道,多个第一类管道和多个第二类管道交错排列;每个第一类管道的内部设有一第一子通道,第一子通道用以传输一第一介质;第一子通道的外壁与第一类管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第二子通道,用以传输一第二介质;每个第二类管道的内部设有一第三子通道,第三子通道用以传输第二介质;第三子通道的外壁与第二类管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第四子通道,用以传输第一介质。有益效果:结构更加紧凑且整体强度更优,并提升了换热效率,在空间不改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可以利用的换热面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蜂窝型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很多大型设备,比如浮式液化天然气处理装置(FLNG)来说,紧凑高效微通道换热器为核心装备,然而,目前的换热器装备存在空间利用率不足,换热效率较低以及换热器装备生产技术存在缺陷等问题,由此导致的换热器可能无法实现换热,媒介相互渗透等都容易造成换热器装备的使用性能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生产工艺更加成熟且先进的工艺方法,立足于改善微通道结构紧凑型并能提高换热效率的微通道换热器,以解决传统换热器的种种弊端。
目前,传统形式的换热器忽略了换热器通道的结构设计,导致通道接触面积过小而造成的换热效率低,另外,由于换热器内部的孔均为毫米级甚至微米级,传统生产工艺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在生产工艺简化以及换热效率提升,换热空间最大化利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也是目前换热器的一种发展趋势。简而言之,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存在制作工艺复杂、换热效率低、换热空间未能有效利用等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一种蜂窝型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种蜂窝型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所述微通道结构包括多个尺寸相同且均为正多边形的管道,所述管道包括一第一类管道和一第二类管道,多个所述第一类管道和多个所述第二类管道交错排列;
每个所述第一类管道的内部设有一第一子通道,所述第一子通道用以传输一第一介质;
所述第一子通道的外壁与所述第一类管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第二子通道,用以传输一第二介质;
每个所述第二类管道的内部设有一第三子通道,所述第三子通道用以传输所述第二介质;
所述第三子通道的外壁与所述第二类管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第四子通道,用以传输所述第一介质。
优选的,每个所述管道的一条边与另一个所述管道的其中一条边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子通道固定于所述第一类管道的中心位置,且所述第一子通道的圆心与所述第一类管道的中心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三子通道固定于所述第二类管道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三子通道的圆心与所述第二类管道的中心重合。
优选的,当所述管道为正六边形时,所述微通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构型,每个所述第一构型包括四个所述第一类管道和三个所述第二类管道;
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类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构型的中心位置,且所述第一类管道的周向环绕三个所述第一类管道和三个所述第二类管道。
优选的,当所述管道为正六边形时,所述微通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构型,每个所述第二构型包括六个所述第一类管道和一个所述第二类管道;
一个所述第二类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构型的中心位置,且所述第二类管道的周向环绕六个所述第一类管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子通道通过多根支撑柱固定于所述第一类管道的中心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725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横舱壁间的撑杆结构
- 下一篇:一种静液压驱动装置驱动的输送机驱动滚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