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钢轨打磨车的粉尘收集及排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73333.9 | 申请日: | 201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998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刘飞香;王世海;曹佐权;蔡昌胜;韩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31/17 | 分类号: | E01B31/17;B01D5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驰纳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7 | 代理人: | 谢亮;张瑜 |
地址: | 650215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钢轨 打磨 粉尘 收集 排放 装置 | ||
一种适用于钢轨打磨车的粉尘收集及排放装置,包括:粉尘输送管道系统,该粉尘输送管道系统下游连接过滤系统,该过滤系统下游连接输送系统及排灰系统。本装置含有两级过滤系统,即粗过滤系统及精过滤系统,粉尘收集效率高,过滤后排入大气的空气比较清洁,环保性能好。本装置还有多级输送器,粉尘输送效率高,同时收集的粉尘集中,便于排放。本装置可根据钢轨打磨车打磨装置的布置数量情况,灵活的布置粉尘收集点个数,对粉尘进行多点式同时回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钢轨打磨车的粉尘收集及排放装置,属于铁路大型养路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作为铁路钢轨的主要养护设备,使用钢轨打磨车对铁路钢轨进行定期打磨,可以消除和延缓波磨的发展、消除钢轨表面的接触疲劳层、防止剥离掉块、改善轮轨接触条件、降低接触应力集中,减少列车运行噪音、提高乘客舒适度,延缓钢轨病害的发生。
钢轨打磨车在作业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并伴随火花飞溅等现象。然而现有的钢轨打磨车所配置的粉尘收集及排放装置,粉尘收集率不高,导致作业中粉尘弥散在空气中,严重污染铁路线路,并且作业完成后所收集到的粉尘,完全依靠人工排放到环境中,对操作人员带来极大的职业危害。针对钢轨打磨车作业过程中粉尘收集率低,粉尘排放操作不便等缺点,迫切需要设计一种适用于钢轨打磨车的粉尘收集及排放装置,具有收集效率高、环保性能好以及安全性能高的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钢轨打磨车的粉尘收集及排放装置,能满足钢轨打磨车粉尘收集的高效性及粉尘排放的环保性。
在钢轨打磨车车体两侧对称布置所述适用于钢轨打磨车的粉尘收集及排放装置,钢轨打磨车作业中分别对左股、右股钢轨产生的粉尘进行多点式回收,最终集中排放。
所述适用于钢轨打磨车的粉尘收集及排放装置包括:粉尘输送管道系统,该粉尘输送管道系统下游连接过滤系统,该过滤系统下游连接输送系统及排灰系统。
所述过滤系统包括粗过滤系统、精过滤系统。
所述粗过滤系统连接集尘仓,所述粗过滤系统还连接精过滤系统,即精滤仓。
所述集尘仓下游包括卸料阀,该卸料阀下游包括三级输送系统。
所述粉尘输送管道系统采用负压方式作业,所述粉尘输送管道系统包括一级输送管道,该一级输送管道下游连接至离心风机,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吸取火花及粉尘等混合物经过一级输送管道输送至下一级,所述一级输送管道和所述离心风机之间还设置旋风除尘器,通过旋风除尘器进行粗过滤及预降温处理,较大尘粒在重力作业下沉降到旋风除尘器出口处的螺旋输送机内,离心风机出口处的来自旋风除尘器的含尘气体经过下游的袋式过滤器再次进行精过滤后,洁净的空气排向环境,与此同时,所述螺旋输送机将旋风除尘器预过滤后产生的较大尘粒输送至集尘仓,最终通过旋转卸料阀及三级输送系统将粉尘排向钢轨打磨车外部。
所述粉尘输送管道系统包括n(n≥1)组一级输送管道及n(n≥1)组二级输送管道,通过离心风机旋转使所述粉尘输送管道系统的管道内形成负压,便于粉尘输送。
所述粗过滤系统包括n(n≥1)组旋风除尘器,通过重力作用对粉尘进行第一次过滤,过滤后的较大粉尘粒进入一级输送装置,通过该一级输送装置输送至集尘仓。
所述精过滤系统包括袋式过滤器或滤筒除尘器,经过旋风除尘器过滤后的粉尘经由二级管道进入袋式过滤器或滤筒除尘器,由袋式过滤器或滤筒除尘器进行第二次过滤,过滤后的粉尘掉入二级输送装置,再通过罗茨风机的作用使二级输送装置下游的集尘仓内行成负压,二级输送装置将机体内的粉尘推向二级输送装置的排灰口,然后被吸入集尘仓。
所述排灰系统包括装于集尘仓下游的旋转卸料阀及三级输送装置,通过旋转卸料阀及三级输送装置对集尘仓内的粉尘进行集中排放。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733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