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镜下微创器械距离调节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87274.0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906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潘咏涛;彭章杰;唐昭荣;童万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金山医疗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8/12 | 分类号: | A61B18/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双马智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1 | 代理人: | 方洪 |
地址: | 401120 重庆市渝北区回兴***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镜下微创 器械 距离 调节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内镜下微创器械距离调节结构,在微创器械插入管的前端设有末端执行机构;微创器械上还设置有充放气装置和与充放气装置连通的气囊,气囊设在插入管的前端且部分或者全部地环绕插入管设置;操作时,通过充放气装置控制气囊的充气和放气,以调节微创器械的末端执行机构与待操作面的距离。本实用新型的微创器械距离调节结构,可通过充放气装置向气囊中充气,或释放气囊中的气体,来改变气囊的充盈状态,从而对末端执行机构与待操作面之间的距离进行一定程度的人为控制,减少因操作者控制不稳或者操作过程中待操作面蠕动造成的损伤,以此增加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镜下微创器械距离调节结构。
背景技术
隧道内镜技术:就是内镜利用人体自然腔道,在数毫米的消化道管壁(食管粘膜及粘膜下层厚1mm左右,胃壁粘膜及粘膜下层最厚2-3mm左右)粘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建立微创手术的毫米级隧道治疗疾病。
高频电刀是一种取代机械手术刀进行组织切割的电外科器械,它通过有效电极尖端产生的高频高压电流与肌体接触时对组织进行加热,实现对肌体组织的分离和凝固,从而起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
高频电刀的电极与肌层处于平行状态下进行粘膜下组织的切凝(切割与凝固),当术中操作者控制不稳或术中消化道蠕动时,在剥离粘膜下组织时易伤及肌层,甚至导致术中穿孔或者术后穿孔等并发症。具体比如消化道蠕动改变了预先准备切割的组织位置,电极与组织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可能导致误伤肌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镜下微创器械距离调节结构,可降低误伤穿孔的风险,增加了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镜下微创器械距离调节结构,在微创器械插入管的前端设有末端执行机构;微创器械上还设置有充放气装置和与充放气装置连通的气囊,气囊设在插入管的前端且部分或者全部地环绕插入管设置;操作时,通过充放气装置控制气囊的充气和放气,以调节微创器械的末端执行机构与待操作面的距离。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充放气装置向气囊中充气,或释放气囊中的气体,来改变气囊的充盈状态,从而对末端执行机构与待操作面之间的距离进行一定程度的人为控制,减少因操作者控制不稳或者操作过程中待操作面蠕动造成的损伤。比如用在剥离消化道粘膜下组织,可减少因操作者控制不稳或者术中消化道蠕动,在剥离粘膜下组织时,对肌层的损伤,减少术中穿孔或者术后穿孔等并发症,增加了安全性。在插入管的前端设置气囊,一方面可以减少因操作者操作时,手的抖动造成末端执行机构对肌层的损伤;另一方面,当消化道蠕动时,设置气囊使末端执行机构具有一定的跟随性,可减少末端执行机构对肌层的损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气囊为环形气囊,环形气囊套接在插入管的前端。环形气囊对插入管前端进行整圈的支撑,无论末端执行机构的周向角度为多少,均可调节末端执行机构切割面与待操作面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充放气装置包括充气球囊,充气球囊具备用于释放气囊中气体的泄气阀。由此按压充气球囊可将空气输送至气囊中,通过调节泄气阀可快速或缓慢释放气囊内的空气,调整气囊充盈状态,操作简单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插入管内设有气路通道,插入管前端的侧壁上设有与气路通道前端连通的第一气孔,插入管后部的侧壁上设有与气路通道后端连通的第二气孔;气囊与第一气孔连通,充气球囊通过管道与第二气孔连通。由此通过插入管内的气路通道使充气球囊与气囊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插入管的前部具有可弯曲的柔性段,该柔性段位于气囊的后方。由此操作者施加一个适当的力量时,该柔性段会根据组织的当前形态进行一定程度的折弯,来匹配当时组织的形态,使得气囊与该处组织成为平行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柔性段为波纹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金山医疗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金山医疗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872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流均布型脱硫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分拣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