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子血压计线路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90886.5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619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范荣定;陈益忠;夏昊天;陈炜;蒋金锋;于世珩;毛嘉云;刘健;汤振凯;徐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长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225 | 分类号: | A61B5/0225 |
代理公司: | 南京禾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20 | 代理人: | 王彩君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血压计 线路 控制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血压计线路控制系统,涉及电子血压计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血压计在进行使用时,检测数据延迟较为严重,而且元件造价成本过高的问题。所述电子血压计包括单片机控制器,所述单片机控制器的输出端与LCD液晶显示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收缩袖套、电控充气泵和放气阀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按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器包括控制检测电路和充放气控制电路,所述单片机控制器的型号为SH79F164,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型号为BP01,所述收缩袖套与电控充气泵和放气阀组合连接,所述收缩袖套与压力传感器组合连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血压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子血压计线路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电子血压计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与血压间接测量原理进行血压测量的医疗设备。电子血压计的临床验证是以听诊法作为标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设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使用水银压力表的听诊法所测出的结果比电子血压计的测量结果准确。当然,认为电子血压计的测量结果比使用水银压力表的听诊法所测出的结果更加准确也是不一定是正确的。由于水银对环境的破坏性太大,建议不要使用水银血压计。国家也从立法上在禁止使用水银血压计。医院的医生所使用的水银式血压计,只是压力测量的工具。认为水银式血压计是精确的血压计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水银柱式血压计只是一个压力计而已,重点在于医生通过听诊器进行的听诊。测量结果因采用更领先的技术,也比传统电子血压计更准确了一些。
但是,现有的电子血压计在进行使用时,检测数据延迟较为严重,而且元件造价成本过高;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电子血压计线路控制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血压计线路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电子血压计在进行使用时,检测数据延迟较为严重,而且元件造价成本过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血压计线路控制系统,包括电子血压计,所述电子血压计包括单片机控制器,所述单片机控制器的输出端与LCD液晶显示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收缩袖套、电控充气泵和放气阀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压力传感器和控制按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器包括控制检测电路和充放气控制电路。
优选的,所述单片机控制器的型号为SH79F164,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型号为BP01。
优选的,所述收缩袖套与电控充气泵和放气阀组合连接,所述收缩袖套与压力传感器组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检测电路包括U1放大器、U2放大器、第一放大器和第二放大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U1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所述U2放大器的正负极输入端分别连接压力传感器两个Vot通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放大器和第二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分别连接有电容器,所述第一放大器和第二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分别通过电阻器连接有固定电源。
优选的,所述充放气控制电路包括电控充气泵、放气阀、双触点开关、NPN型三极管和整流二极管,所述电控充气泵和放气阀分别与NPN型三极管和整流二极管串联连接,两个所述NPN型三极管的连接端口与双触点开关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采用BP01型压力传感器和SH79F164增强型单片机为核心,可以记录实时时钟主控芯片内建仪表放大器、带通滤波器、固定增益放大器、恒流源OP血压计出厂标定程序自动实现,该传感器采用精密厚膜陶瓷芯片和尼龙塑料封装,具有高线性、低噪声和外界应力小的特点,采用内部标定和温度补偿方式,提高了测量精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在全量程范围内,精度为±1%、零点失调不大于±300μV,本系统中内部集成运放A接恒流源,为压力传感器提供恒定的电流,运放B和运放C,运放D组成差分输入、单端输出放大电路,直接输入ADC0监视血压直流分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长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长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908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长寿命的拉延模具下模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多功能防治春尺蠖阻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