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组元合金带材气氛保护连续高效感应加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91317.2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944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陆余圣;孙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昆仑光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42 | 分类号: | C21D1/42;C21D1/74;C21D9/52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吴东勤 |
地址: | 22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合金 气氛 保护 连续 高效 感应 加热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组元合金带材气氛保护连续高效感应加热器,包括铁氧体分合状磁体,感应加热线圈保温缓冲层的内部包裹有内筒管,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感应加热线圈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感应加热线圈的两根高频柔性电缆从出水管插入,然后从进水管穿出与高频柔性电缆插座电性连接;内筒管的右侧的进气口为氮气、氢气进气口,内筒管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SIC边导,内筒管内壁的顶部与底部均通过安装架滚动安装有导向轮;本方案,有效的防止氧气进入内筒管的内部,防止金属复合材料被氧化,同时提高了加热效率,方便金属复合材料的移动,有利于对金属复合材料进行连续的热处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一体化组元合金带材气氛保护连续高效感应加热器。
背景技术
金属复合材料,是指利用复合技术或多种、化学、力学性能不同的金属在界面上实现冶金结合而形成的复合材料,其极大地改善单一金属材料的热膨胀性、强度、断裂韧性、冲击韧性、耐磨损性、电性能、磁性能等诸多性能,因而被广泛应用到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船舶、冶金、矿山、机械制造、电力、水利、交通、环保、压力容器制造、食品、酿造、制药等工业领域。
现如今金属复合材料应用十分广泛,在对金属复合材料进行加工时,需要对金属复合材料进行特殊的热处理,但传统的加热器加热效率差,密封效果差,导致热量散失的较快,而且缺少导向结构,导致金属复合材料难以移动,难以连续进行热处理,因此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组元合金带材气氛保护连续高效感应加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化组元合金带材气氛保护连续高效感应加热器,包括铁氧体分合状磁体,所述铁氧体分合状磁体的内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有感应加热线圈保温缓冲层,所述感应加热线圈保温缓冲层的内部包裹有内筒管,所述感应加热线圈保温缓冲层的外部设有感应加热线圈,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外部等角度设有四根环氧布胶层压绝缘固定板,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外壁焊接有螺栓,所述环氧布胶层压绝缘固定板上开设有供螺栓穿过的穿孔,所述螺栓穿过穿孔的一端外部通过螺帽紧固;
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上方从左至右依次固定安装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感应加热线圈为铜管感应加热线圈,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感应加热线圈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的上端均穿过铁氧体分合状磁体,所述进水管的顶部外壁焊接有高频柔性电缆插座,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两根高频柔性电缆从出水管插入,然后从进水管穿出与高频柔性电缆插座电性连接;
所述内筒管的右侧的进气口为氮气、氢气进气口,所述内筒管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SIC边导,所述内筒管内壁的顶部与底部均通过安装架滚动安装有导向轮。
优选的,所述内筒管的内部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石墨密封件。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内壁胶接有热源保温缓冲层。
优选的,所述内筒管内壁的顶部与底部均通过安装架至少等距滚动安装有六个导向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方案,有效的防止氧气进入内筒管的内部,防止金属复合材料被氧化,同时提高了加热效率,方便金属复合材料的移动,有利于对金属复合材料的进行连续的热处理;
2.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对感应加热线圈的外部进行水冷,对高频柔性电缆进行降温,从内筒管的右侧分别通入氮气、氢气,然后对感应加热线圈进行供电,然后将金属复合材料从内筒管的左端塞入内筒管的内部,对金属复合材料进行热处理,由于内筒管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SIC边导,左右两个SIC边导分别将内筒管的左右两侧进行密封,有效的防止氧气进入内筒管的内部,防止金属复合材料被氧化,同时提高了加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昆仑光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昆仑光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913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