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端板及具有该端板的混凝土桩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96269.6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407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俞向阳;干钢;曾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俞向阳 |
主分类号: | E02D5/30 | 分类号: | E02D5/3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张一平;方闻俊 |
地址: | 315450 浙江省余姚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混凝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端板,包括端板本体(1),所述端板本体(1)的端面上开有多个纵向贯穿的用以连接主筋的锁筋孔(11);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本体(1)的中部具有纵向贯穿的多边形穿孔(13),在多边形穿孔(13)的各边内孔壁上分别成型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工件插槽(131),每条所述第一工件插槽(131)与一横向布置于端板本体(1)内并穿出第一端板本体(1)外侧壁的工件插孔(12)直线贯通;所述第一工件插槽(131)及所述多边形穿孔(13)系通过纵向切割位于端板本体(1)中部的各工件插孔(12)的延伸段而成型出。该端板可实现混凝土桩与桩之间的机械式接桩,且该端板具有加工方便效率高、成本低、大大节省材料的优点,使工业化量产成为可能。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混凝土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各类建筑结构体系的桩基基础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板、具有该端板的混凝土桩、端板的加工方法、桩的生产方法及接桩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桩的桩身两端一般都设有端板,根据混凝土桩的桩身横截面的不同可分为管桩、方桩、T形桩、工字形桩等等,端板主要用于接桩、对预应力主筋进行锚固及用以在制造混凝土桩的过程中对钢筋笼的预应力筋进行张拉。
现有混凝土桩的接桩方式大多采用手工焊接端板来实现,接桩时,将相邻两混凝土桩的端板贴合,再通过焊接将相互贴合的端板焊接在一起。焊接方式接桩最大的优点是造价较低,但手工焊接却易受人为因素及天气的影响,焊接质量不够稳定,存在安全隐患,另外桩与桩焊接后,需自然冷却8~10分钟方可继续沉桩,浪费大量时间,影响施工的效率。
为此有人发明了采用凹凸板的机械接桩结构,如一申请号为CN201210418614.2(公开号为CN103790156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预制方桩的方形凹凸板机械接桩方法》,及一专利号为CN201210419254.8(公开号为CN103790157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预制管桩的圆形凹凸板机械接桩方法》,它们披露了一种类似的接桩结构,以上接桩方法所采用的凹凸板与端板为一体结构,凹凸板部件不仅起到端板的连接钢棒作用,还起到接桩作用。
端板不会采用铸件材料制成,因为铸件材料强度不够易破裂,故端板一般采用轧制刚制成,T字型端板只能采用铣的加工方式加工出来,故加工初期需采用高厚度的钢板加工,而凹字型端板中部不是穿孔,凹腔也只能采用铣的加工方式加工出来,被铣掉的材料完全浪费,加工费时、耗材严重。且两块端板加工复杂,T字型端板需要先铣出凸台,再在凸台周缘铣出用以接桩的第一凹槽,凹字型端板先要铣出凹腔,再在凹腔底面割出穿孔,还要在凹腔的内周壁上铣出用以接桩的第二凹槽,最后钻出抗剪孔。工序非常复杂,效率低下。导致加工成本和材料成本都高企,在现实中基本不具备现实商业应用的可行性,而进行商业化应用,故背景专利至今未被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混凝土桩的端板,该端板可实现混凝土桩与桩之间的机械式接桩,且该端板具有加工方便效率高、成本低、大大节省材料的优点,使工业化量产成为可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端板,包括端板本体,所述端板本体的端面上开有多个纵向贯穿的用以连接主筋的锁筋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本体的中部具有纵向贯穿的多边形穿孔,在多边形穿孔的各边内孔壁上分别成型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工件插槽,每条所述第一工件插槽与一横向布置于端板本体内并穿出第一端板本体外侧壁的工件插孔直线贯通;所述第一工件插槽及所述多边形穿孔系通过纵向切割位于端板本体中部的各工件插孔的延伸段而成型出。
作为选择,上述锁筋孔为由内至外孔径逐渐扩大的锥形孔。该锁筋孔结构适合对钢绞线进行锁紧连接。
为方便端板本体与张拉板或锚固板连接,上述端板本体上开有多个纵向贯穿的用以与张拉板或锚固板连接的螺纹孔。当然还可以采用现有其它方式连接,如采用卡箍的方式进行卡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俞向阳,未经俞向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962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负压吸引系统
- 下一篇:一种热管理系统及汽车空调热管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