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双前桥转向杆系统及应用该系统的重型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98188.X | 申请日: | 201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350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郭庆刚;鹿凡贞;张斌;王腾;朱磊;刘圣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7/16 | 分类号: | B62D7/16;B62D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000 山东省泰安***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桥 转向 系统 应用 重型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双前桥转向杆系统及应用该系统的重型汽车,涉及汽车转向领域,包括转向器,转向器的输出轴与转向摇臂的一端铰接,转向摇臂与一桥拉杆的一端铰接,一桥拉杆的另一端与固定在一桥上的转向节臂铰接,转向摇臂还与过渡拉杆一的一端铰接,过渡拉杆一的另一端与铰接固定在车架纵梁上的过渡摆臂铰接,过渡摆臂还与过渡拉杆二的一端铰接,过渡拉杆二的另一端与铰接固定在车架上的二桥摆臂铰接,二桥摆臂与二桥拉杆的一端铰接,二桥拉杆的另一端与固定在二桥上的转向节臂铰接,二桥摆臂还与第二辅助助力装置铰接。本实用新型中的转向杆系布置是在仅能满足9吨转向的杆系中通过油缸倒置及附加杠杆来满足11吨转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转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单双前桥转向杆系统及应用该系统的重型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转向杆系布置是汽车转向动力传输的主要枢纽,它将转向器和油缸输出的助力传递到车桥转向节臂进而推动车轮转向。理想的转向布置是使转向轮分别转到极限位置时所用时间基本相等,左右转向反馈到司机的手臂操作力也应相差不大。而由于车桥转向梯形的原因,内转角(车轮左转极限角度)常大于外转角(车轮右转转向极限角度),在左右转向时间相等情况下油缸左转活塞杆伸出速度V1大于右转活塞杆回拉速度V2,即V1>V2,因理想状态下转向系统提供给左转的功率P1应等于右转的功率P2,即P1=P2,依据功率方程则有P1=F1V1,P2=F2V2,而P1=P2,V1>V2,则F1<F2,即理想布置是使油缸右转的动力F2大于左转动力F1。目前广泛应用的双前桥转向布置如下图1所示,该常规布置中转向器的左转高压油口和油缸无杆腔相通来提供左转助力F1,右转高压油口和油缸有杆腔相通来提供右转助力F2,显然在相同油压p下由于油缸有无杆腔工作面积的不同导致F1>F2,与上述理想受力状态不符,该布置会导致左转向产生的油压p1与右转向产生油压p2相差太大,如图2所示,p1max=15.9Mpa,p2max=20.4Mpa,Δpmax=20.4-15.9=4.5Mpa,该油压差Δp通过方向盘反作用到司机手臂上,会使左右转向手感差距大,致使司机转向操作不舒服,安全感降低。
目前国内重卡汽车转向桥的载荷一般不超过9吨,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转向桥载荷越来越大,轮胎也相应加大,轮胎的加大以及悬架的上下跳动会使转向杆系上下布置空间很紧凑。常规增大转向力的方法是更换更大动力的转向器以及加大加粗油缸,这除了增加整套杆系的成本费用外还会因更换新型式的转向器、助力油缸而重新布置整车方案,费时费力。本实用新型针对常规转向所产生的上述问题而采用一种全新技术方案来布置转向杆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双前桥转向杆系统及应用该系统的重型汽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常规增大转向力的方法是更换更大动力的转向器以及加大加粗油缸,这除了增加整套杆系的成本费用外还会因更换新型式的转向器、助力油缸而重新布置整车方案,同时还会出现左右转向助力不相同,反馈到方向盘上就是驾驶员的左右转向操纵力反差较大,致使司机转向操作不舒服,安全感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981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阻燃柔性碳纤维硅胶线
- 下一篇:一种新型冲床防护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