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接管及其与中冷器出气管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01009.3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238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樊小会;王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金迪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23/036 | 分类号: | F16L23/036;F16L23/18;F16L23/0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2023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管 及其 中冷器出 气管 连接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重型卡车进出气管安装结构领域的一种连接管及其与中冷器出气管的连接结构,其包括连接管本体,所述连接管本体的中间段设置有至少一圈波纹环,连接管本体靠近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止脱翻边,所述连接管本体、波纹环和第一止脱翻边一体模压成型,且所述止脱翻边内设置有金属加固环。本申请文件中的中连接管上的第一止脱翻边内设置的金属加固环实现了对连接管的加固作用,实现连接时密封性更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重型卡车进出气管安装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接管及其与中冷器出气管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目前重型卡车发动机进出气管与中冷器进出气管之间存在有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采用直角管通过2个T性卡箍固定,这种方式适用于连接各种表面较为粗糙的管口,而对于不锈钢管而言,由于其表面比较光滑,其与T型卡箍之间的摩擦力较小,很容易从所述T型卡箍中拔脱,而另一种连接方式则是采用双边止脱胶管通过2个沟槽卡箍固定,这种连接方式需要在与该双边止脱胶管相连接的管口处设置止脱翻边,其中也包括发动机端的进出气管,这一要求并不适合于已经成熟的发动机,也不适合不自主研发发动机的重型卡车厂家。
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316240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重型卡车发动机进出气管与中冷器进出气管的连接装置,包括连接胶管,T型卡箍、沟槽卡箍,其中,所述连接胶管一端为支管结构,而另一端则具有止脱翻遍,所述中冷器进出气管管口处设置有相对应的止脱翻边。该连接胶管呈直管结构的一端通过T型卡箍与发动机进出气管连接,由于所述进出气管表面较为粗糙,所以不会发生拔脱现象;而另外一端通过沟槽卡箍与同样具有止脱翻边的中冷器进出气管连接,止脱翻边由沟槽卡箍卡住,也不会由于不锈钢管与胶管之间的摩擦力不够,而导致其从胶管中拔脱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所述连接装置中的连接胶管由橡胶材料制成,从而确保了重型卡车发动机进出气管与中冷器进出管间连接的气密性。
但是由于上述的连接胶管是橡胶材料制成的,设置的止脱翻边的结构在安装时很容易出现形变,最终导致连接胶管的止脱翻边与中冷器止脱翻边连接处存在不紧密的情况,最终气密性会受到不良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管,具有结构简单,在与中冷器连接时气密性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连接管,包括连接管本体,所述连接管本体的中间段设置有至少一圈波纹环,连接管本体靠近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止脱翻边,所述连接管本体、波纹环和第一止脱翻边一体模压成型,且所述第一止脱翻边内设置有金属加固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设置连接管本体、波纹环和第一止脱翻边一体模压成型,实现加工操作比较方便,其次在止脱翻边内设置金属加固环实现第一止脱翻边不易发生形变,进一步的能够增加与中冷器进出口的连接的紧密性,使用时密封性能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金属加固环沿径向方向截面设置为圆环状,且金属加固环的侧壁上设置有向轴心方向凹陷的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槽的设置方便后续与中冷器进出气口连接时卡箍的定位,卡箍不易发生移动,实现的定位准确和安装稳定性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波纹环设置为两圈,两圈所述波纹环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固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圈的设置起到增加连接管结构强度的作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连接管与中冷器出气管的连接结构,具有连接方便,连接处气密性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连接管与中冷器出气管的连接结构,包括连接管,中冷器出气口设置有第二止脱翻边,所述第一止脱翻边和第二止脱翻边通过卡箍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金迪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未经陕西金迪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010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