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辅助钻孔施工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01350.9 | 申请日: | 201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543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正;王进春;卢心宇;韦才华;陈晓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47/00 | 分类号: | B23B47/00;B23B47/28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杨长青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辅助 钻孔 施工 控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辅助钻孔施工控制装置,涉及隧道工程施工技术领域,解决现有辅助钻孔施工的装置灵活性差,无法根据围岩条件灵活调整超前支护间距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辅助钻孔施工控制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固定环,支撑架的中部为拱形段,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为立柱;支撑架上固定连接多个固定环,各个固定环且沿支撑架间隔布置。隧洞的软弱破碎围岩洞段采取钢支撑联合超前支护时,将辅助钻孔施工控制装置安装于靠近掌子面的钢支撑翼板外侧并绑扎牢固,再根据选择合适位置的固定环进行钻孔施工。由于钻孔是从固定环进行施工,可确保钻孔位置的准确,且利于钻孔方向控制,为钻孔施工的快捷、质量、安全、灵活性提供了保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对软弱破碎围岩洞段,在采取钢支撑联合超前支护时,辅助钻孔施工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软弱破碎围岩洞段,在超前支护钻孔施工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不采取任何保证措施,直接在钢支撑腹板上方钻孔,以钢支撑腹板作为钻孔支撑。第二、在钢支撑的腹板上间隔一定间距设置支撑孔,钻孔施工时通过钢支撑上已有的支撑孔进行控制。第三、在第二种方法的基础上,在支撑口周围设置加强件,例如公布号为CN108343453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的一种配合隧道软弱围堰地段超前支护用钢支撑加强装置,该装置就属于第三种处理方法。
上述第一种处理方法不采取任何保证措施,会给钻孔施工带来诸多困难。超前锚杆或小导管的间距较小,一般在20~40cm,在钻孔定位时,如遇到个别部位围岩强度较高时,容易移位;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钻杆严重抖动,不利于方向控制。第二种处理方法通过在钢支撑的腹板上打孔来辅助钻孔施工控制,利于控制钻孔位置,但因为需要提前在腹板上制孔,浪费人力和材料,同时制孔也破坏了钢支撑的结构,对钢支撑的承载力有一定影响;而且,因为需要提前批量处理钢支撑,制孔位置固定,使用时无法根据围岩条件灵活调整超前支护间距。第三种处理方法弥补了制孔对钢支撑承载力的不利影响,但不仅需要提前在钢支撑制孔,还要进行加强件的加工和焊接,增加了人力和材料成本;同时,也存在需要提前批量处理,存在无法根据围岩条件灵活调整超前支护间距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助钻孔施工控制装置,解决现有辅助钻孔施工的装置灵活性差,无法根据围岩条件灵活调整超前支护间距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辅助钻孔施工控制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固定环,支撑架的中部为拱形段,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为立柱;支撑架上固定连接多个固定环,各个固定环且沿支撑架间隔布置。
进一步的是:所述支撑架还间隔设置至少三个绑扎环或绑扎孔。具体的:所述绑扎环或绑扎孔布置于支撑架的拱形段和立柱。
具体的:所述支撑架由钢板弯曲制得,钢板的厚度为1~2cm,固定环为钢环。更具体的是:所述钢环焊接固定于支撑架的外侧。
具体的:所述固定环的内径为41~52cm,相邻两个固定环沿支撑架方向的间距为20~4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隧洞的软弱破碎围岩洞段采取钢支撑联合超前支护时,将辅助钻孔施工控制装置安装于靠近掌子面的钢支撑翼板外侧并绑扎牢固,再根据设计参数选择合适位置的固定环进行钻孔施工即可。由于钻孔是从固定环进行施工,可确保钻孔位置的准确,且利于钻孔方向控制,为钻孔施工快捷、质量、安全、灵活性提供了保证。
辅助钻孔施工控制装置的固定环固定连接于支撑架,支撑架仅用于安装固定环,并承受钻孔施工过程的荷载,故支撑架无需过厚过重,整体质量不大,便于移动,灵活性高,可操作性强。本装置的整体结构简单,加工难度和要求低,省去割孔环节及加强件加工、焊接环节,易于制作;而且可循环使用,制作维护成本低,节省人力,节约成本。支撑架可绑扎于钢支撑进行固定,既不破坏钢支撑的结构,又不影响钢支撑的结构强度,实现在不破坏钢支撑结构的前提下控制钻孔定位及方向的目的。固定环在支撑架上的间距可很小,钻孔可根据围岩条件灵活调整超前支护间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013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拆卸式MOS管的固定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MOS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