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镜下可视铰刀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13524.3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717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国平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B17/16;A61B17/32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31325 | 代理人: | 王函 |
地址: | 215631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视 铰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镜下可视铰刀,包括呈一直线依序连接的手柄、连接柱、铰刀头和内窥镜。铰刀头边沿设有刃口;连接柱为两端设有开口的中空柱体;手柄上设有导通至连接柱内部的通孔;铰刀头两侧为刃口,中部为中空凹腔,凹腔为内窥镜提供视窗,凹腔与连接柱内部相导通;铰刀头顶端有顶帽,顶帽中间为圆形开孔,圆形开孔为内窥镜提供视窗;内窥镜的镜头依序穿过手柄上的通孔和连接柱、伸入凹腔中。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能够基于微创手术实现对椎间盘/隙上下终板软骨面的清理过程的可视化,提高了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避免对周边神经、血管的损伤,大幅提升处理精度和效果,保证椎间组织清理干净、植骨床处理到位,提高椎体间融合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镜下可视铰刀。
背景技术
腰椎盘突出、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在当前骨科门诊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此类疾病会给患者造成持续疼痛、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等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上述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案一般有两种。其一是在患者背部划开较大创口,露出肌肉层下的椎间盘/隙上下终板软骨面,并以铰刀清理软骨面和植骨床、刮除增生组织。这种方案的优势是清理过程处于可视状态,但缺陷是创口较大,患者机体的自我修复周期较长。其二是对患者背部进行微创,将铰刀从微创创口中伸入并清理软骨面和植骨床。这种方案虽然创口较小,恢复较快,但清理过程需要在非可视状态下进行,非常考验医生的临床经验,且具备一定的手术风险。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铰刀,能够基于微创手术实现铰刀清理椎间盘/隙上下终板软骨面过程的可视化,以提高医生的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和医生经验门槛,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研究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下可视铰刀,能够基于微创手术实现对椎间盘/隙上下终板软骨面的清理过程的可视化,提高了医生的效率,降低手术风险,避免对周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大幅提升处理的精度和效果,保证椎间组织清理干净、植骨床处理到位,提高椎体间融合效果。
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镜下可视铰刀,包括呈一直线依序连接的手柄、连接柱、铰刀头和内窥镜。所述铰刀头边沿设有刃口;所述连接柱为两端设有开口的中空柱体;所述手柄上设有导通至连接柱内部的通孔;所述铰刀头中间有凹腔,所述凹腔一端与连接柱内部相导通;所述内窥镜的镜头依序穿过手柄上的通孔和连接柱、伸入凹腔中。所述铰刀头顶部有顶帽,顶帽中间为圆形开孔,圆形开孔为内窥镜提供视窗。
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医生首先以手术刀对患者背部进行微创,插入工作套筒,逐步将镜下可视铰刀的铰刀头和连接柱从工作套筒中伸入患者体内,随后将内窥镜依序穿过铰刀手柄上的通孔和连接柱、镜头伸入铰刀头凹腔中。手术过程中,医生基于内窥镜的镜头,从凹腔和顶帽处的视窗观测铰刀头所处位置和植骨床上待清理的组织分布情况,直至铰刀头运动至合适的清理位置。最后通过旋转手柄带动铰刀头同步转动,实现对软骨面和植骨床的清理。
优选的是,上述镜下可视铰刀中:所述铰刀头顶部的顶帽最外侧为圆弧形。
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使得铰刀头在伸入、移动、工作处理时,可以保护铰刀头最前端接触的组织、肌肉等,避免意外损伤。
更优选的是,上述镜下可视铰刀中:所述顶帽上还设有正对内窥镜设置的主视窗。
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手术过程中,医生可通过内窥镜观察主视窗、实现对顶帽的顶升方向上的有效观察。
更优选的是,上述镜下可视铰刀中:所述刃口呈倒U形。
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刃口呈一体式结构,在铰刀沿着椎间盘/隙前顶的过程中,减小顶帽的实际遮挡面积,使刃口更早的接触到待清除的组织,优化骨床清除效率。
进一步优选的是,上述镜下可视铰刀中:所述铰刀头呈橄榄形。其中部截面积大于顶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国平,未经陈国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135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