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诱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14029.4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266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志鹏 |
主分类号: | A01M1/10 | 分类号: | A01M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盛明星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诱捕 | ||
一种诱捕器,该诱捕器包括固定支杆以及诱捕器本体,在固定支杆上开设有卡槽,卡槽开设有多个并沿直线排列设置。于诱捕器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能够卡装于卡槽内的固定钮,诱捕器本体通过固定钮与卡槽的配合高度可调地设置于固定支杆上。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诱捕器由诱捕器本体与固定支杆组成,在诱捕器本体的上端开口,并通过螺纹配合设置顶盖,这样在更换诱芯和清理诱捕器本体时,能够简化其操作,使更换诱芯和清理诱捕器本体操作变得十分简单、方便;诱捕器本体与固定支杆以固定钮和卡槽配合的结构实现连接,诱捕器本体的设置高度可调,并且调整操作十分简单,这样可以节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农业防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诱捕器。
背景技术
鳞翅目昆虫因其翅膀和肢体上都有鳞片而得名,其多数是在夜间飞行,体躯一般粗大,蝶和蛾幼虫体型类似,多为植食性属农业害虫。农田鳞翅目昆虫的雄性成虫通过性信息素寻找雌成虫进行交配,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卵于寄主作物上,幼虫从卵中孵化后,便可危害作物。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将害虫诱集于配套诱捕器中,这样可以直接诱捕害虫成虫,从而减少其自然交配率,进而降低产卵量,以达到控制幼虫种群密度,减轻害虫危害的目的。
目前,稻田常用的诱捕器主要包括诱捕器本体以及固定支杆,诱捕器本体以螺钉或塑料结扎带固定在支杆上。这种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诱捕器本体的固定较为死板,清理和调整诱捕器本体高度较为困难;
2、田间诱捕器本体离地面高度往往在1—1.5m,且开口向下,如果是诱捕器本体采用固定方式设置在固定支杆上,那么在更换诱芯时就需要人弯腰操作,或将诱捕器整体拔出地面,费时费力。
生产实践中,由于诱芯的时效限制,水稻生长期往往需要更换1—2次诱芯。在田间大面积田间应用时,由于诱捕器用量较多(每亩一套诱捕器),更换诱芯和清理诱捕器成为一项繁琐、劳累的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诱捕器所存在的诱芯更换繁琐、劳动强度等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诱捕器,在本实用新型中,该诱捕器包括:
固定支杆,所述固定支杆的一端为顶端,所述固定支杆的另一端为用于固定到地面上的底端,于所述固定支杆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开设有多个,全部的所述卡槽自所述顶端在指向所述底端的方向上沿直线排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卡槽之间间隔设置;
诱捕器本体,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能够卡装于所述卡槽内的固定钮,所述诱捕器本体通过所述固定钮与所述卡槽的配合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杆上。
优选地,所述诱捕器本体为筒状结构,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顶部开设有清理开口,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顶部可拆卸地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清理开口的顶盖。
优选地,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底端开设有诱捕窗口,于所述诱捕器本体内设置有诱捕网,所述诱捕网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诱捕窗口的外缘上,所述诱捕网的另一端渐缩并形成有用于昆虫进入到收缩口。
优选地,所述卡槽于所述固定支杆上等间隔设置。
优选地,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固定钮,全部的所述固定钮沿所述诱捕器本体的轴向设置。
优选地,于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把手。
优选地,所述顶盖与所述诱捕器本体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底端为锥型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志鹏,未经李志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140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热动力涡旋式冷热水机组
- 下一篇:高精度自动转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