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公交车后探头罩盖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14181.2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025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泽平;周剑乔;方维圆;刘超;刘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1/00 | 分类号: | B60R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23005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交车 探头 安装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公交车后探头罩盖安装结构,包括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后探头罩盖和后探头罩盖安装支架,所述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焊接在整车的后围骨架上,且所述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为圆弧形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下沉板与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的碰焊点小,在保证该安装结构与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碰焊连接更加牢固的同时,又防止该安装结构在工作使用时,发生漏水现象,少量的粘接胶能有效防止安装后的后探头罩盖在后探头罩盖安装支架上回弹,避免长时间发生后探头罩盖脱落的情况。该安装结构为卡扣式安装为主、少量胶粘为辅的公交车后探头罩盖安装结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避免出现罩盖松动、后拱顶蒙皮攻穿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结构,具体为一种公交车后探头罩盖安装结构,属于公交车后探头罩盖安装结构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国内市场上公交车后部倒车探头多数安装在后围覆盖件后拱顶上,倒车探头安装后,安装探头罩盖,罩盖的安装方式分为胶粘和自攻螺丝固定。
通过胶粘安装方式安装探头罩盖,随着长时间的雨打、风吹及日晒,粘接的罩盖易出现松动,逐渐出现脱落现场,罩盖和后探头被安装不够牢固;探头套设在罩盖中安装后,易受到外力触碰和风吹雨打,导致探头易损坏,探头长时间工作后不能正常使用;探头、罩盖和后围覆盖件后拱顶配合安装后,安装结构之间工作时的碰撞磨损大,导致罩盖、探头易损坏,使用的耐久性差和稳固性差,且通过自攻螺丝固定罩盖,罩盖紧贴后拱顶蒙皮上,自攻螺丝要攻穿后拱顶蒙皮,有出现漏水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通过胶粘安装方式安装探头罩盖,随着长时间的雨打、风吹及日晒,粘接的罩盖易出现松动,逐渐出现脱落现场,罩盖和后探头被安装不够牢固;探头套设在罩盖中安装后,易受到外力触碰和风吹雨打,导致探头易损坏,探头长时间工作后不能正常使用;探头、罩盖和后围覆盖件后拱顶配合安装后,安装结构之间工作时的碰撞磨损大,导致罩盖、探头易损坏,使用的耐久性差和稳固性差;且通过自攻螺丝固定罩盖,罩盖紧贴后拱顶蒙皮上,自攻螺丝要攻穿后拱顶蒙皮,有出现漏水的隐患的问题,而提出一种公交车后探头罩盖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公交车后探头罩盖安装结构,包括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后探头罩盖和后探头罩盖安装支架,所述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焊接在整车的后围骨架上,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的结构、弧度等根据整车的造型而定,且所述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为圆弧形结构,所述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中心部位贯穿设置有第一圆孔,所述后探头罩盖安装支架设置在后探头罩盖与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之间,所述后探头罩盖安装支架的中心部位设置有第二圆孔;
所述后探头罩盖顶部设置有顶套板,且所述顶套板两端均设置有侧隔板,两个所述侧隔板之间一端设置有背罩板,两个所述侧隔板底部均设置有圆弧形结构的底插板,所述顶套板、侧隔板与背罩板之间围设有罩槽;
所述后探头罩盖安装支架中间部位设置有下沉板,且所述下沉板两端均设置有凸起板,所述下沉板顶部设置有顶板;
其中,所述下沉板相对比凸起板上部下沉6mm,且所述下沉板相对比凸起板下部下沉5mm,所述下沉板与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碰焊固定,碰焊固定后的状态是下沉板紧贴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下沉板与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的碰焊点小,碰焊面完整,在保证该安装结构与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碰焊连接更加牢固的同时,又防止该安装结构在工作使用时,发生漏水现象;
其中,两个凸起板和顶板与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表面之间的间隙为5-6mm,且两个凸起板和顶板的上部与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表面之间的间隙为6mm,两个凸起板和顶板的下部与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表面之间的间隙为5mm。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后探头罩盖安装支架为圆弧形结构,且后探头罩盖安装支架与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的弧度大小相匹配,保证后探头罩盖安装支架与公交车后围后拱顶蒙皮配合连接安装更加牢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141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脱硫溶液取样口解堵装置
- 下一篇:一种立方氮化硼生产用多原料混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