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板料成型的抗疲劳扭力横梁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32661.1 | 申请日: | 201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354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龚量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人汽车底盘(芜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21/05 | 分类号: | B60G21/05;B60Q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刘嘉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板料 成型 疲劳 扭力 横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领域,尤其涉及板料成型的抗疲劳扭力横梁,包括梁体,梁体由板料加工而成,板料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卡接单元和第二卡接单元,第一卡接单元和第二卡接单元在成型步骤中卡接在一起;梁体分成两个扩口段、两个过渡段和一个中间段,中间段弯曲呈拱形,两个过渡段分别位于中间段的两端,两个扩口段分别位于过渡段的两端,过渡段和中间段的截面形状均为V形,从中间段的中间部位到过渡段之间的梁体的V形的截面形状的深度越来越小。本方案提高了横梁的抗疲劳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领域,尤其涉及板料成型的抗疲劳扭力横梁。
背景技术
扭力梁为汽车的重要零部件,其在汽车运行工作过程中,对于汽车的减震、传递载荷、减少车辆的摇晃、为车轮提供合适的运动自由度,保证车体的运行稳定性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扭力梁通常包括横梁和纵臂,纵臂焊接在横梁的两端,汽车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汽车的载荷会不定向、无规律的发生改变,故纵臂和横梁的焊接的位置容易发生断裂,这样扭力梁的寿命较短,后续的维修成本也比较高。
另外,现目前的扭力梁上的横梁为平直的结构,这样汽车后桥的剪切中心比较低,后桥的侧倾转向能力不足,车轮容易发生甩尾现象,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有待提高。
再者,现有的横梁加工工艺包括板料成型和管制成型两种加工方法,其中板料成型方法主要包括下料、拉延、修边冲孔、翻边、侧修边、侧倒角、成型、焊接和激光切割等步骤。其中翻边是指在冲床上利用翻边模将板料的两条长边朝着同一方向翻边,形成折边,两边的折边形成通槽,且通槽的槽口方向与拉延步骤中所形成的V形槽的槽口方向相反,在翻边步骤中,由于翻边的方向与V形槽的方向相反,翻边时所施加的力容易使V形槽向两边移动而恢复形变,即容易使V形槽的张开变大,这样不利于使V形槽保持V形,从而对横梁的质量造成影响,不利于提高横梁的抗疲劳强度。
另外,板料成型的成型步骤是指在冲床上利用定位孔进行定位,并利用成型模对侧倒角后的半成品冲压成型,形成与成品零件造型相同的成品坯件,而两边的折边朝着相对的方向弯折,两边的弯折部拼接在一起,两个弯折部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便使得焊接处比较光滑平整,不会凸出。板料成型的焊接步骤是指通过焊接的设备将两个弯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焊接,使横梁最终呈封闭的状态,但是在焊接之前,横梁为板料弯曲而成,横梁具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这样在焊接过程中,两个弯折部容易相互远离,从而影响焊接的效率和质量。若焊接过程中,两个弯折部相互远离,则焊接处会被拉长,焊接处的厚度会相应的减小,焊接处的强度降低,横梁在后期工作中容易断裂。并且在焊接过程中,焊接的设备有可能会碰到弯折部,或者弯折部在焊接时会受到一定的焊接冲击力,弯折部在这个冲击力的作用下也会发生一定的位移,不利于提高焊接的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板料成型的抗疲劳扭力横梁,以提高横梁的抗疲劳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板料成型的抗疲劳扭力横梁,包括梁体,梁体由板料加工而成,包括下料步骤、翻边步骤和成型步骤,在下料步骤中,板料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卡接单元和第二卡接单元,第一卡接单元和第二卡接单元在成型步骤中卡接在一起;梁体分成两个扩口段、两个过渡段和一个中间段,中间段弯曲呈拱形,两个过渡段分别位于中间段的两端,两个扩口段分别位于过渡段的两端,过渡段和中间段的截面形状均为V 形,从中间段的中间部位到过渡段之间的梁体的V形的截面形状的深度越来越小;第一卡接单元包括第一固定板和固定于第一固定板上的第一楔块,第二卡接单元包括第二固定板和固定于第二固定板上的第二楔块,第一楔块的竖直平面上设有卡槽,第二楔块的竖直平面上设有能够卡在卡槽中的卡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由于梁体的中间段弯曲呈拱形,这样梁体的两端的所在连线与梁体的中间段不在同一直线上,采用这种结构,能够使得后桥的剪切中心得以抬高和后桥的侧倾转向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使得车辆趋于不足转向,能够防止发生甩尾事件的发生,利于提高车辆的操作稳定性,提高了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人汽车底盘(芜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人汽车底盘(芜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326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